子宫内膜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EC)预后不良,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2013年,通过基因组分析,EC被分为四组:POLE超突变组、MSI高超突变组(MSI-H)、低拷贝数组和高拷贝数组。不同分类的预后差异显著,这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特别地,MSI-H和POLE类型的子宫内膜癌能够诱导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在妇科癌症中,EC的PD-1和PD-L1表达水平最高,且MSI-H的比例也最高。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这类癌症中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第一个在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疗效的ICI是抗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它在MSI-H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单药化疗相比,在既往治疗的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中,无论MSI状态如何,派姆单抗与多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的组合治疗均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目前,ICI正在从二线及以上治疗方案向一线治疗方案转变。与传统的紫杉醇加卡铂(TC)化疗方案相比,TC与ICI的组合治疗疗效已得到初步证实。一项正在进行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比较化疗与派姆单抗和仑伐替尼组合治疗的效果。
尽管ICI正在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重要支柱,但它们也可能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副作用,称为irAE。与单独使用ICI治疗相比,化疗或仑伐替尼与ICI的联合治疗可能导致更高的irAE发生率。尽管irAE很少致命,但仍需及时关注和处理。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