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贝鲁莫舒地尔试验中皮肤评估的新维度
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中,改良罗德南皮肤评分(mRSS)作为评估真皮厚度的标准方法,存在其局限性,尤其是无法准确捕捉炎症和血管病变的细微变化。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之前已展示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数字病理学分析在SSc皮肤活检中的潜力,旨在提供更为精确的定量评估。本研究进一步深入,通过结合临床试验活检的深度学习与组织学分析,探索人工智能(AI)在识别SSc皮肤特征方面的独特视角。
在一项针对弥漫性皮肤SSc(疾病持续时间≤6年)成人的开放标签贝鲁莫舒地尔试验中,参与者在第0、24和52周/试验结束时接受了系列mRSS评估及背臂活检。活检样本经过Masson三色、苏木精和伊红(H&E)、CD3、CD34、CD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后,由两位盲态皮肤病理学家独立评分。同时,我们运用先前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生成量化免疫荧光(QIF)签名,并计算纤维化评分,进而分析其与mRSS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纤维化评分与组织学参数之间的比值比(OR)。
由于试验提前终止,最终仅纳入10名患者。其中,5名完成配对活检的患者mRSS变化(0-52周)的中位四分位距(IQR)为-2.5(-11至7.5),全体10名患者的mRSS变化IQR为-2(-9至7.5)。纤维化评分与mRSS之间的相关性较弱,R=0.3;p=0.674。值得注意的是,每1单位mRSS变化(0-52周)对应最大相关变化的组织学参数包括:毛细血管扩张(OR=2.01, p=0.001)、血管周围CD3+(OR=1.03, p=0.015)以及CD3+中CD8+的百分比(OR=1.08, p=0.031)。同样,每1单位纤维化评分变化与透明胶原蛋白(OR=1.1, p<0.001)、皮下(SC)脂肪减少(OR=1.47, p<0.001)、内膜增厚(OR=1.21, p=0.005)和小汗腺包埋(OR=1.14, p=0.046)等组织学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尽管贝鲁莫舒地尔治疗与mRSS的改善未达临床显著水平,但纤维化评分的变化却与特定组织学特征(如透明胶原、SC脂肪减少)的显著变化相关联,这些变化与mRSS所反映的变化(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CD3+及CD3+中CD8+的百分比)并不完全一致。这一发现提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SSc活检,有望超越传统皮肤厚度评估,为量化SSc的病理特征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