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治疗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风险与预防,仿制药怎么买?

作者: 医学编辑李可艾 2025-04-08

  伊布替尼(Ibrutinib)作为一种小分子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然而,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广泛,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风险也逐渐凸显。

360截图20240124100935844.jpg

  IFI的风险因素

  伊布替尼治疗中IF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药物本身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其次,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如糖尿病、既往真菌感染病史、肺部基础疾病等,也可能增加IFI的发生概率。此外,治疗相关因素,如使用过类固醇激素、烷化剂,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治疗后出现的粒细胞缺乏等,也是IFI的重要风险因素。

  IFI的预防策略

  针对伊布替尼治疗中IFI的风险,采取以下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监测与评估: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迹象。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接受过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进行更为密切的监测。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疾病分期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存在IFI高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

  环境控制:对于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在全环境保护条件下进行治疗,以减少外界病原体的接触。同时,保持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IFI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药物调整:对于已经出现IFI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及时调整伊布替尼的剂量或暂停使用,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伊布替尼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治疗中IFI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通过加强监测与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控制治疗环境、加强患者教育以及及时调整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伊布替尼依鲁替尼孟加拉(小).jpg

  伊布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