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佐米与神经病变:如何早期识别和干预?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16

  神经病变发生率与机制

  伊沙佐米作为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其神经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硼替佐米。TOURMALINE-MM1研究显示,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IRd)方案中,3级PN发生率仅2%,未观察到4级PN;而硼替佐米联合方案中,3级PN发生率达16%。机制上,伊沙佐米对神经轴突的直接毒性较低,且不通过血脑屏障,减少了中枢神经损伤风险。

360截图20230110200534561.jpg

  早期识别方法

  症状监测

  每周记录患者四肢麻木、刺痛、烧灼感等症状,使用EORTC QLQ-CIPN20量表评估;

  重点关注足底感觉异常(如踩棉花感)和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如扣纽扣困难)。

  神经电生理检查

  每3个月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40m/s提示周围神经损伤;

  定量感觉测试(QST)可早期发现小纤维神经病变。

  分级干预策略

  1级PN(轻度)

  继续伊沙佐米治疗,补充维生素B12(每日1mg)和甲钴胺(每日0.5mg);

  穿戴压力袜减少下肢水肿,避免接触冷水。

  2级PN(中度)

  伊沙佐米剂量降低25%(如从4mg减至3mg),加用普瑞巴林(每日75-150mg)缓解疼痛;

  物理治疗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和针灸(每周2次)。

  3级PN(重度)

  暂停伊沙佐米治疗,直至PN降至1级;

  恢复用药时剂量降低50%(如从4mg减至2mg),并联合加巴喷丁(每日300-1200mg)。

  真实世界数据验证

  武汉同济医院研究

  纳入41例接受IRd方案的患者,6例基线存在PN的患者中,5例在转换为伊沙佐米后症状缓解,PN改善率达83%;

  治疗期间新发PN患者中,80%为1级,经干预后均未进展。

  荆州第一人民医院数据

  42例患者中,PN发生率为11.9%,其中仅1例(2%)因PN加重需停药;

  干预后,90%的患者PN症状稳定或改善。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症状日记

  发放PN症状记录表,患者每日记录四肢感觉变化和运动功能;

  使用手机APP(如MyMSTeam)上传症状数据,医生远程监测。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饮酒和吸烟,减少神经毒性暴露;

  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改善血液循环。

  伊沙佐米相关PN发生率低且可逆,通过症状监测、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分级干预策略,可有效控制PN进展。真实世界数据证实,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使90%以上的PN患者症状稳定或改善,保障治疗连续性。

伊沙佐米老挝小.jpg

  伊沙佐米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