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纳替尼Ponatinib联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伊达比星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治疗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4-07-15

  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P)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长期生存的关键在于能否达到第二个慢性期,并进而进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本研究旨在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普纳替尼Ponatinib与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伊达比星(FLAG-IDA)这一新型组合疗法,是否能改善CML-BP患者的治疗反应,并优化同种异体HSCT的结果。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与FLAG-IDA联合使用的普纳替尼Ponatinib剂量,以期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360截图20221214204255605.jpg

  本研究纳入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或BCR-ABL1阳性的CML-BP患者,以及适合接受强化化疗的成年人(年龄≥16岁)。患者接受了最多两个周期的普纳替尼Ponatinib联合FLAG-IDA治疗。口服普纳替尼Ponatinib的实验剂量(在FLAG-IDA的第1天至第28天给予)介于15mg隔日至45mg每日一次之间,起始剂量设定为30mg每日一次。同时,患者还接受了静脉注射的氟达拉滨(30mg/m²,持续5天)、阿糖胞苷(2g/m²,持续5天)和伊达比星(8mg/m²,持续3天),以及皮下注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如适用)。

  研究共招募了17名患者(其中12名男性,5名女性),其中16名患者的共同主要结局数据可供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IQR 36-48)。通过EffTox模型同时考虑临床反应和剂量限制毒性后,确定普纳替尼Ponatinib的最佳剂量为每天30mg,与FLAG-IDA联合使用。在16名患者中,有11名(69%)在一个治疗周期后达到了第二慢性期。然而,也有4名患者(25%)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包括心肌病、4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级淀粉酶升高等,这些毒性反应满足了临床相关活性和毒性的标准。在17名患者中,有12名(71%)接受了同种异体HSCT。最常见的3-4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包括肺部感染(n=4 [24%])、发热(n=3 [18%])和低钙血症(n=3 [18%])。此外,还有11名(65%)患者发生了12起严重不良事件。遗憾的是,有3名(18%)患者因治疗相关事件(心肌病、肺出血和骨髓再生障碍)而死亡。

  总体而言,Ponatinib-FLAG-IDA联合疗法能够诱导CML-BP患者进入第二慢性期,为一种积极的挽救疗法,可作为桥接同种异体HSCT的治疗手段。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人数并未超出接受强化化疗的高危患者群体的预期范围。此外,高效的EffTox方法为研究超级孤儿癌症的新疗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

普纳替尼孟加拉(小).jpg

  普纳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