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替尼获批骨髓纤维化:贫血改善率40%,能否挑战鲁索替尼?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22

  核心数据与疗效突破

  莫洛替尼(Momelotinib)于2023年9月获FDA批准,成为全球首款针对骨髓纤维化(MF)合并贫血的靶向药物。其关键Ⅲ期MOMENTUM试验(NCT04173494)显示,治疗24周时,40%的患者实现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或提升,无需输血依赖,显著优于对照组达那唑(20%)。

360截图20240124100955260.jpg

  贫血改善机制

  JAK1/2抑制: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改善全身症状与脾脏肿大。

  ACVR1抑制:降低铁调素水平,促进红细胞生成。在MF患者中,铁调素过度表达导致铁利用障碍,莫洛替尼可使其水平下降30%-50%,从而增加血清铁浓度。

  莫洛替尼通过双重通路发挥作用:

  疗效对比鲁索替尼

  贫血管理:鲁索替尼虽可缩小脾脏,但易导致贫血恶化(30%-50%患者需输血)。莫洛替尼在MOMENTUM试验中,贫血改善率达40%,且31%的患者实现≥12周输血独立。

  症状缓解:莫洛替尼组24周时总体症状评分(TSS)较基线改善≥50%的患者比例为25%,显著高于达那唑组(9%),但低于鲁索替尼在COMFORT-I试验中的32%。

  脾脏缩小:莫洛替尼组脾脏体积减少≥35%的患者比例为23%,虽低于鲁索替尼(32%-42%),但在贫血患者中仍具临床意义。

  安全性与耐受性

  不良反应

  莫洛替尼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贫血(61%)、血小板减少(28%)、腹泻(26%),多数为1-2级。

  与鲁索替尼相比,莫洛替尼的3-4级贫血发生率更低(15% vs. 25%),但需警惕周围神经病变(5%)。

  长期耐受性

  MOMENTUM试验中,莫洛替尼组因不良反应停药率为12%,低于达那唑组(18%)。

  长期随访显示,莫洛替尼的骨髓抑制作用较鲁索替尼更轻,适合血小板计数<50×10⁹/L的患者。

  临床意义与挑战

  患者分层

  莫洛替尼更适合JAK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贫血的患者,或作为鲁索替尼不耐受患者的二线选择。

  对于无贫血的MF患者,鲁索替尼仍是脾脏缩小与症状缓解的首选。

  联合治疗潜力

  莫洛替尼与PIM激酶抑制剂(如TP-3654)的联合疗法正在探索中,旨在进一步提升贫血改善率与脾脏反应。

莫洛替尼老挝.jpg

  莫洛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1.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