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研究揭示培西达替尼对腱鞘巨细胞瘤的长期症状控制效果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8-20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传统治疗依赖手术,但复发率高且可能引发严重关节损伤。2019年,全球首款针对TGCT的靶向药物培西达替尼(Pexidartinib)获FDA批准,其关键Ⅲ期ENLIVEN研究显示,治疗25周时总缓解率(ORR)达38%,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然而,真实世界中患者的长期症状控制效果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基于一项覆盖2019-2025年、纳入123例TGCT患者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分析培西达替尼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培西达替尼.jpg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年龄≥18岁、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的症状性TGCT患者,接受培西达替尼400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中位随访36个月(范围12-66个月)。主要终点为基于RECIST v1.1标准的ORR及症状缓解持续时间(DOR),次要终点包括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评分(VAS)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

  长期疗效:缓解率与持续时间双突破

  研究显示,中位随访31.2个月时,91例患者的ORR达60%,显著高于ENLIVEN研究的25周结果(38%)。其中,完全缓解(CR)率22%,部分缓解(PR)率38%,且68%的患者在随访6个月后维持缓解状态。值得注意的是,12例持续治疗超过48个月的患者中,10例(83.3%)实现肿瘤体积缩小≥50%,且无新发病灶。

  症状改善方面,患者关节ROM自基线平均提高28°(p<0.001),VAS疼痛评分从6.2分降至2.1分(p<0.001),SF-36身体功能维度评分提升41%(p<0.001)。例如,一名32岁女性患者,因足踝TGCT复发导致无法行走,接受培西达替尼治疗12个月后,肿瘤体积缩小72%,ROM恢复至正常范围的85%,疼痛完全消失,重返工作岗位。

  安全性:肝毒性可控,长期管理关键

  真实世界中,培西达替尼的肝毒性发生率与临床试验一致。研究显示,3级以上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为18%,但通过剂量调整(减量至200mg每日两次)或暂停用药,92%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仅1例(0.8%)患者因胆汁淤积性肝炎需永久停药,未发生肝衰竭或死亡病例。

  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毛发颜色改变(65%)、疲劳(52%)及口干(38%),多为1-2级,未影响治疗依从性。长期随访未发现新发安全性信号,如心血管事件或继发恶性肿瘤。

  填补手术空白,重塑治疗格局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培西达替尼可实现TGCT患者的长期症状控制,中位DOR未达到,且安全性可控。对于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培西达替尼提供了非侵入性治疗选择,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结尾图片.jpg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