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米替尼 vs 其他 FGFR 抑制剂:选择对比
在癌症治疗领域,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作为一类重要的靶向药物,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培米替尼是较为突出的一款,与其他 FGFR 抑制剂相比,它们在作用机制、适应症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患者在选择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作用机制与选择性
培米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 FGFR1 - 3 抑制剂,它通过竞争性结合 ATP 口袋,强效抑制 FGFR 的激酶活性,从而减少 FGFR 介导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克服 FGFR2 融合蛋白的构象抵抗,对 FGFR2 - BICC1 等常见变异体的抑制效果显著。

与之相比,英菲格拉替尼作为第二代 FGFR1 - 3 选择性抑制剂,对 FGFR2 融合蛋白的抑制效力较野生型提升 5 倍,能有效阻断肿瘤增殖信号。它避免了第一代药物对 FGFR4 的抑制,减少了高磷血症等副作用。而厄达替尼是一款 FGFR1 - 4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更广泛的抑制范围,可同时抑制多个 FGFR 亚型。福巴替尼则是一种口服、选择性和不可逆的 FGFR1 - 4 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作为共价抑制剂,能针对 FGFR2 基因异常的肿瘤细胞发挥持久的抗肿瘤活性。
适应症范围
培米替尼主要用于治疗存在 FGFR2 融合/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在相关临床试验中,接受培米替尼治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肿瘤体积减小,并发症减轻。
英菲格拉替尼同样适用于 FGFR2 融合/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厄达替尼则主要用于治疗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通常具有易感 FGFR3 或 FGFR2 基因改变,并且在先前的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出现进展。福巴替尼适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内胆管癌(iCCA)的成年患者,其肿瘤通常包含 FGFR2 基因融合或其他重排。
副作用情况
培米替尼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高磷血症、口腔炎和指甲毒性等。高磷血症发生率较高,患者需限磷饮食并使用磷结合剂进行管理;口腔炎可通过局部麻醉凝胶缓解;指甲毒性则需注意指甲护理。
英菲格拉替尼的常见副作用有高磷血症、脱发和疲劳等。其高磷血症发生率相对培米替尼较低,脱发多为可逆性,疲劳可通过调整给药周期(如用药 2 周、停药 1 周)减轻。厄达替尼的副作用与其他 FGFR 抑制剂类似,但具体表现和发生率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福巴替尼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不过目前关于其副作用的详细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培米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