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副作用:高血压、感染如何管理?时间:2025-09-02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作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的同时,其副作用管理也成为关键挑战。其中,高血压和感染是两类常见且需重点关注的副作用,需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个体化干预策略。 高血压的病理机制与管理 依鲁替尼引发高血压的机制与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涉及: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依鲁替尼通过抑制BTK信号通路,干扰一氧化氮(NO)合成,导致血管舒张能力下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药物可能上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促进血管收缩; 体液潴留:部分患者因肾功能影响出现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血压负荷。 管理策略: 基线评估: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及靶器官损害; 动态监测:治疗初期每周监测血压,稳定后每2-4周复查,对高危患者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药物干预: 一线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联合用药:对血压控制不佳者,可加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或β受体阻滞剂; 剂量调整:若患者发生3级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需暂停依鲁替尼并优化降压方案,待血压稳定后恢复治疗。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 感染是依鲁替尼治疗中最常见的严重副作用,其发生率与疾病类型、治疗阶段及合并用药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依鲁替尼治疗患者中≥3级感染发生率达17.9%,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如肺炎、鼻窦炎),其次为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 风险因素: 免疫抑制状态:血液肿瘤患者本身存在免疫功能缺陷,依鲁替尼通过抑制BTK进一步削弱B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期间≥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约10%,增加细菌和真菌感染风险; 合并用药:与糖皮质激素或化疗联用时,感染风险呈倍数增加。 防控措施: 预防性治疗: 对高风险患者(如接受大剂量化疗或既往反复感染者),可考虑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需在治疗前完成,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 早期识别与干预: 定期监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对发热患者立即进行血培养和影像学检查;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需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同时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方案; 剂量优化:对发生≥3级感染的患者,需暂停依鲁替尼直至感染控制,后续恢复治疗时可考虑降低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依鲁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