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联合紫杉烷和洛铂作为新辅助治疗对中国临床II/III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安罗替尼,作为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以及c-Kit等多个靶点,展现了广泛的抑制作用,对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尽管其已被证实在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中有效,但在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应用效果尚待探索。本研究作为一项2期临床试验,旨在深入评估在TNBC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中加入安罗替尼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在本次研究中,临床II/III期的TNBC患者接受了5个周期的安罗替尼(12mg,d1-14,q3w)联合6个周期的紫杉烷类药物(多西紫杉醇75mg/m²,d1,q3w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mg/m²,d1和d8,q3w)以及洛铂(30mg/m²,d1,q3w)的治疗,随后进行手术。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病理完全缓解(pCR;ypT0/is ypN0),同时监测了乳腺pCR(bpCR)、腋窝pCR(apCR)、残余癌症负荷(RCB)、客观缓解率(ORR)、生存率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等次要指标。
共有45名患者参与了该研究,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至少一剂研究药物并进行了手术。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5岁(标准差:8.7),其中71%的患者伴有淋巴结受累,20%的患者处于III期。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人群中,有26名患者达到了pCR(57.8%;90%置信区间,44.5%-70.3%),39名患者的残余癌症负担达到了0-I级(86.7%;95%置信区间,73.2%-94.9%)。bpCR和apCR的发生率分别为64.4%(29/45)和71.9%(23/32)。短期随访内,未发现有复发或转移的情况。根据FUSCC IHC分型,免疫调节亚型的pCR率为68.8%(11/16),基础样免疫抑制亚型的pCR率为58.3%(7/12),管腔雄激素受体亚型的pCR率为33.3%(4/12)。通过NGS分析,MYC扩增和野生型患者的pCR率分别为77%(10/13)和50%(14/28),而gBRCA1/2突变和野生型患者的pCR率分别为78%(7/9)和53%(17/32)。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9个月(95%置信区间:13.5-16.3个月),期间未观察到疾病进展或死亡事件。在术后随访中,也未发生死亡事件。在安全性评估中(N=45),有29名患者(64%)出现了3级或4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白细胞减少症(27%)、血小板减少症(25%)、贫血(13%)和高血压(13%)。
综上所述,在临床II/III期TNBC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中添加安罗替尼,展现出了可控的毒性和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效果。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