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托布鲁替尼的耐药性问题:如何克服BTK突变?
吡托布鲁替尼(Pirtobrutinib)作为一种非共价、可逆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BTK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浮现,成为限制其疗效的重要因素。
BTK抑制剂的耐药机制
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B细胞的激活、增殖、生存和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共价BTK抑制剂通过与BTK活性位点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来抑制其活性,但长期使用易导致C481位点突变,使得药物无法有效结合并抑制BTK,从而产生耐药性。
吡托布鲁替尼的耐药克服策略
吡托布鲁替尼作为一种非共价、可逆的BTK抑制剂,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能够克服由C481突变引起的耐药性。吡托布鲁替尼通过与BTK的可逆性结合,竞争性占据ATP与激酶结合口袋,经过代谢可脱离BTK蛋白,不会对靶蛋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即使BTK发生C481突变,吡托布鲁替尼仍能有效阻断BT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临床实验数据支持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吡托布鲁替尼在克服BTK突变方面的疗效。例如,在BRUIN临床试验中,吡托布鲁替尼在先前接受过共价BTK抑制剂治疗且发生C481突变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中仍表现出显著的疗效。数据显示,这些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完全缓解率(CR)为13%。此外,吡托布鲁替尼还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表现出对共价BTK抑制剂耐药性的克服作用。在CLL患者中,吡托布鲁替尼的ORR为62%,其中包括对共价BTK抑制剂耐药性和不耐受性的患者。
吡托布鲁替尼作为一种非共价、可逆的BTK抑制剂,通过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成功克服了由C481突变引起的耐药性。多项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在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显著疗效,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吡托布鲁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