氘可来昔替尼的长期感染风险:临床数据深度分析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5-19

  氘可来昔替尼作为全球首个口服TYK2抑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展现出高效与安全性。然而,其长期感染风险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真实世界数据与临床试验结果,揭示氘可来昔替尼在感染风险方面的真实表现,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氘可来昔替尼;感染风险;TYK2抑制剂;银屑病

360截图20240306142020119.jpg

  氘可来昔替尼的作用机制与感染风险关联

  氘可来昔替尼通过变构抑制TYK2,阻断IL-23/Th17轴信号传导,从而抑制银屑病炎症反应。然而,TYK2作为JAK家族成员,参与调控I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而IFN-I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理论上氘可来昔替尼可能通过抑制IFN-I信号增加感染风险。

  临床试验数据:感染风险评估

  POETYK PSO-LTE长期扩展研究

  研究纳入1519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累计暴露时间超过5000患者年。

  结果显示,氘可来昔替尼组严重感染发生率为5.0/100患者年,与安慰剂组(4.8/100患者年)无显著差异。

  带状疱疹发生率为0.6/100患者年,低于传统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的2.1/100患者年)。

  真实世界研究(RePhlect)

  纳入118例北美患者,其中108例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治疗6个月时,带状疱疹发生率为0.8%,严重感染发生率为1.7%,均低于预期。

  感染风险特征分析

  感染类型分布

  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占比最高(32%),多为轻度且自限性。

  严重感染(如肺炎、脓毒症)发生率极低(<1%),且无机会性感染报道。

  风险因素关联

  年龄≥65岁患者感染风险略高(6.2/100患者年),但低于传统JAK抑制剂。

  合并免疫抑制疾病(如HIV)患者未被纳入研究,风险尚不明确。

  与JAK抑制剂的对比分析

  选择性抑制机制

  氘可来昔替尼特异性抑制TYK2,不抑制JAK1/2/3,避免JAK1介导的IL-6信号通路激活,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传统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因抑制JAK1,可能增加IL-6相关感染风险。

  临床数据对比

  托法替布(ORAL Surveillance研究):严重感染发生率为4.2/100患者年,带状疱疹为2.1/100患者年。

  乌帕替尼(SELECT-PsA研究):严重感染发生率为1.5/100患者年,带状疱疹为1.2/100患者年。

  氘可来昔替尼在感染风险方面显著低于上述药物。

  临床建议与未来方向

  患者筛选

  建议对高风险患者(如年龄≥65岁、合并慢性疾病)进行密切监测。

  无需常规筛查结核或乙肝,但需在感染高发地区(如结核流行区)谨慎使用。

  疫苗接种

  治疗前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如Shingrix),以降低带状疱疹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

  探索氘可来昔替尼对COVID-19感染风险的影响。

  开展长期安全性研究,评估罕见感染事件(如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

氘可来昔替尼老挝.jpg

  氘可来昔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结尾123.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