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瑞派替尼治疗三线耐药GIST患者的肿瘤退缩分析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10

  患者为63岁男性,2017年9月因黑便伴呕吐就诊,CT检查提示小肠间质瘤,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小肠GIST,基因检测显示KIT外显子9突变(Y503_F504INSAY)。患者术后规律服用伊马替尼600 mg/日,两年内病情稳定,但2021年3月复查提示肝脏多发转移灶进展,最大直径达5.7 cm。

headkonmed (30).jpg

  治疗经过

  一线至三线治疗

  患者先后接受伊马替尼加量至800 mg/日、阿伐替尼300 mg/日治疗,但肝脏病灶持续进展,最大直径增至12.7 cm,评估为疾病进展(PD)。

  2022年5月,患者开始接受瑞派替尼150 mg/日治疗,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1级皮炎和脱发,未出现严重毒性。

  瑞派替尼治疗疗效

  治疗12个月后,复查CT显示左肝病灶直径缩小至7.1 cm,病灶稳定。

  治疗15个月时,病灶较前稳定,部分液化,最大直径约7.7 cm,评估为部分缓解(PR)。

  手术治疗

  2023年8月,患者行“腹腔镜下半肝切除术(左)+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V段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GIST转移,基因检测仍为KIT外显子9突变。

  术后继续瑞派替尼100 mg/日治疗,术后8个月复查显示肝脏残余转移病灶稳定,部分液化。

  疗效分析

  肿瘤退缩机制

  瑞派替尼作为“开关控制”抑制剂,可同时靶向KIT/PDGFRA的开关口袋和活化环,将激酶锁定在非活化状态,阻断ATP结合与磷酸化过程。

  对KIT外显子9突变具有强效抑制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其IC50值低于10 nM,显著优于伊马替尼。

  临床获益

  瑞派替尼治疗使肝脏转移灶最大直径从12.7 cm缩小至7.7 cm,退缩率达39.4%,为手术创造了条件。

  术后病理显示病灶部分液化,提示瑞派替尼可能诱导肿瘤细胞坏死。

  安全性优势

  治疗期间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避免了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治疗中断。

  瑞派替尼在三线耐药GIST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肿瘤退缩效果,尤其适用于KIT外显子9突变患者。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手术创造了机会,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瑞普替尼洛普替尼老挝1.jpg

  瑞派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1.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