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舒替尼治疗耐药CML患者出现严重肝毒性的个案分析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10

  病例背景

  患者为42岁女性,诊断为CML加速期,既往接受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治疗失败,2023年5月启动博舒替尼500mg/日治疗。治疗2个月后,BCR-ABL转录本水平从基线18.3%降至2.1%,但出现恶心、乏力,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至32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至280 U/L。

headkonmed (13).jpg

  治疗经过

  肝毒性评估

  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诱因,确诊为博舒替尼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RUCAM评分7分(高度可能)。

  腹部超声示肝脏回声增粗,脾脏肿大(肋下3cm),提示疾病进展可能加重肝损伤。

  剂量调整与保肝治疗

  立即停用博舒替尼,启动甘草酸二铵(150mg tid)联合水飞蓟宾(140mg tid)保肝治疗。

  1周后复查ALT降至180 U/L,AST降至150 U/L,但BCR-ABL转录本水平反弹至5.6%,提示疾病进展。

  重启博舒替尼与监测

  保肝治疗2周后,ALT/AST恢复至正常上限2倍以内,重启博舒替尼300mg/日,并联合熊去氧胆酸(250mg tid)预防肝损伤。

  重启后每周监测肝功能,ALT波动于60-100 U/L,未再出现黄疸或凝血功能障碍。

  长期随访

  疗效与安全性平衡

  重启博舒替尼6个月后,BCR-ABL转录本水平降至0.5%,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但ALT持续>80 U/L,需长期保肝治疗。

  2024年11月因腹泻、皮疹加重,博舒替尼减量至200mg/日,肝功能指标稳定,BCR-ABL转录本水平维持在0.1%-0.3%。

  并发症管理

  2025年3月出现胸腔积液,胸水检查示漏出液,考虑博舒替尼相关,经利尿治疗后缓解。

  截至2025年6月,患者持续200mg/日博舒替尼治疗,累计随访13个月,无疾病进展或肝衰竭。

  讨论

  本例表明,博舒替尼相关肝毒性需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剂量减至300mg/日可降低肝损伤风险,但需警惕疾病反弹。长期随访需动态调整保肝方案,并关注胸腔积液等少见不良反应。

博舒替尼印度(小).png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