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伐替尼抗癌作用机制:多靶点如何阻断肿瘤生长
乐伐替尼作为一种创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肝癌、甲状腺癌、肾细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其核心抗癌机制在于通过精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形成多维度攻击网络,从而阻断肿瘤生长与转移。
肿瘤生长依赖新生血管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乐伐替尼通过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阻断VEGF与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在针对晚期HCC的III期REFLECT研究中,乐伐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7.4个月,显著优于传统药物索拉非尼的3.7个月,这一差异与其强效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密切相关。
乐伐替尼同时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和RET原癌基因等靶点,形成多通路阻断效应:
FGFR抑制:FGF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乐伐替尼通过抑制FGFR1-4,阻断下游RAS/MAPK和PI3K/AKT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PDGFR调控:PDGFR在肿瘤间质细胞中高表达,其激活可促进肿瘤微环境重塑。乐伐替尼通过抑制PDGFRα/β,减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
RET抑制:在甲状腺癌中,RET基因融合是关键驱动因素。乐伐替尼对RET激酶的强效抑制,可显著缩小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肿瘤体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乐伐替尼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针对乐伐替尼耐药问题,近年研究揭示了关键分子机制。2023年《Cancer Research》发表的研究发现,METTL1介导的m7G tRNA修饰可通过上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翻译效率,促进乐伐替尼耐药。通过敲低METTL1或联合EGFR抑制剂,可部分恢复耐药细胞对乐伐替尼的敏感性。这一发现为开发乐伐替尼耐药逆转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乐伐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