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说说如何科学防癌那些事
说说如何科学防癌那些事
时间:2017-04-20   作者:海得康

本周是第23届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小编将分科普篇、检测篇、治疗篇和研究进展篇,分别给大家介绍在科学防癌、肿瘤防治方面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了解癌症早期检测和科学治疗的知识,远离癌症。


1科普篇

 

1995年,中国抗癌协会倡导将每年的4月15日—21日规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癌、防癌科普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癌意识、增进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抗癌事业和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

 

2017年,我们迎来了第23届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央台新闻在肿瘤防治宣传周,是如何报道如今全国肿瘤的发病情况的吧:


癌症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让很多患者、家庭承受巨大的负担。无论多年幼多年老,无论多贫穷多富裕,癌症都有可能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几乎占据了全球死亡人数的1/6。同时,全球每年有1400多万新发癌症病例。

 

那么,中国的癌症大数据又是如何呢?2016年初,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带领团队,在神级期刊CA Cancer J Clin(IF:144.8)上发布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揭示,2015年我国估计有429.2万个癌症新发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会增加1万2千名癌症新诊断病例。同时,2015年癌症死亡病例为281.4万,平均下来每天超过7500人死于癌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癌症导致的许多死亡是可以避免的。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远离烟草以及计划免疫等防止出现致癌性感染的公共卫生措施,就可预防30%-50%的癌症。另有一些癌症可以在早期发现、得到治疗和治愈。即使在癌症晚期,也可通过良好的姑息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痛苦。

 

什么是癌症?

 

癌症是一组可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多种疾病的通称。癌症定义的一个特征是快速产生异常细胞,这些细胞超越其通常边界生长并可侵袭身体的临近部位和扩散到其它器官。后者被称之为转移。转移是癌症导致的一个主要死因。

 

癌症(Cancer)、肿瘤(Tumor)两个词经常被通用,很多人好奇它们之间的区别。参考杜克大学分子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的文章——《可能是关于癌症最好的深度科普》,肿瘤的关键词是“固体”,而癌症的属性是“恶性”,所以恶性固体肿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肿瘤,良性肿瘤不是癌症。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癌症=恶性肿瘤+血癌;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良性癌症=说错了。

哪些癌症最高发?

 

从全球来看,2015年造成男性死亡的5种最常见癌症(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而对于女性而言,最常见癌症为:乳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宫颈癌和胃癌。

 

癌症之所以让人畏惧,是因为癌症是“内源性疾病”,癌变细胞除了无限增殖之外,还易转移。此外,癌症并不是单一疾病,存在异质性。即便是一种癌症也存在很多分型。这也是为什么强调癌症“个性化医疗”的原因。

 

癌症发生的原因?

 

癌症发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我们体内大概有两万多个基因,真正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的大概一百多个,这些癌症基因中突变一个或者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非常高。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精神压力等内因以及环境污染、不良饮食等外因。

 

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源自五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使用烟草以及饮酒。烟草使用是最为重要的致癌危险因素,造成约22%的癌症死亡

 

老龄化是癌症形成的另一个基本因素。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极可能是由于生命历程中特定癌症危险因素的积累,加上随着人们逐渐变老,细胞修复机制的有效性呈下降趋势。

 

如何积极防治癌症?

 

目前,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危险因素得到预防,癌症负担也可以通过癌症早期发现和癌症患者管理降低下来。如果做到早期诊断和充分治疗,许多癌症会有很高的治愈率。

 

其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烟草使用,包括卷烟和无烟烟草;体重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饮食,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身体活动;饮酒;性传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获得肝炎或其它致癌性感染;电离和紫外线辐射;城市空气污染;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烟雾。

 

透过庞大的患癌数据分析,慢性感染、吸烟及污染等是导致中国癌症个案急速上升的重要原因。约6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过减少可控危险因素暴露来预防,后天因素在致癌原因上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专家指出,通过改善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污染,以及建立和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完全有可能把中国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中国人完全可以远离癌症。目前,我国的肿瘤防治情况呈“三三分”,即30%的患者能被治愈;30%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命;还有30%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

 

2检测篇

 

癌症早发现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提供数据显示,40%的癌症患者通过预防避免癌症,40%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治愈,20%可以带癌生存,这种比例充分说明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癌症常用的检查手段有生物物理检查和组织细胞学检查。生物物理检查主要包括X光、CT、MRI、内镜等,这些检查方法一般只能发现直径1~2cm的肿瘤。然而,多数肿瘤从癌前病变发展到0.5cm以上的占位性病变,需要5~10年的时间。组织细胞学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需在生物物理检查之后,才可通过刮片、穿刺或手术活检取得标本。此时,部分肿瘤已经处于中晚期,甚至有的已经发生了转移,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唯一途径。

 

肿瘤标志物——癌症早期检测的“哨兵”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肿瘤标志物的来源

 

肿瘤标志物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即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分化紊乱的细胞基因产物、肿瘤细胞坏死崩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的物质、肿瘤宿主细胞的细胞反应性产物。

 

①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如:糖酵解产物、组织多肽抗原、核酸分解产物。

 

②分化紊乱的细胞基因产物,如:异位的ACTH片段,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胎儿同工酶。

 

③肿瘤细胞坏死崩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某些细胞骨架蛋白成分,如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 (Cyfra21-1),多胺类物质。

 

④肿瘤宿主细胞的细胞反应性产物,如:VCA-IgA、EA-IgA。

 

常用肿瘤标志物项目

blob.png

1、EB病毒壳抗原VCA/IgA抗体和早期抗原EA/IgA抗体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鼻咽癌,抽血检查。鼻咽癌有“广东癌”之称,在广东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检查EB病毒壳抗原VCA/IgA抗体和早期抗原EA/IgA抗体,可以早期发现80%的鼻咽癌,并在鼻咽癌被确诊前4-46个月显示阳性反应,具有很好的预警作用。

 

2、人乳头状病毒(HPV)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取宫颈分泌物检查。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检测HPV高危型(HPV16,18)是目前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种手段。有统计,99.7%的宫颈癌患者HPV呈阳性。体检如发现HPV阳性,应进行抗病毒预防和定期细胞病理学检查。

 

3、甲胎蛋白AFP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肝癌,抽血检查。慢性乙型病毒性(HBV)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HCV)肝炎者患肝癌的危险度远高于非携带者。此类高危人群定期做甲胎蛋白AFP检测,可早期发现60%-70%的肝癌。为避免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的漏检,宜考虑增加穿刺细胞学、影像学和其他肿瘤标志物配合检测。

 

4、糖链抗原CA125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卵巢癌,抽血检查,可发现50%-60%的卵巢癌。

 

5、癌胚抗原CEA

 

主要针对肺癌和胃肠癌,抽血检查。可发现70%-80%的肺癌和胃肠癌。

 

有癌细胞≠患癌

 

经常有体检者拿着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咨询业内人士:“我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数值为何不是‘零’?是不是说明我体内有癌呢?”。

 

事实上,我们人体每天大约产生一万个癌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不会是“零”,有一个正常范围,只要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是正常的。体内有癌细胞,不意味着就会得癌。由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及时地将癌细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

 

5种人可做肿瘤标志物筛查

 

40岁以上健康人群;

 

身体出现了“癌症信号”者;

 

严重污染厂矿企业的从业者;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人群;

 

癌症高发区或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液体活检——癌症早期检测的“尚方宝剑”

 

液态活检是一种先进的癌症诊断技术,利用体液如血液、脑脊髓液(脑脊液)、血浆以及尿液进行癌症检测,也是癌症早期检测中十分具有前景的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液态活检以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及外泌体作为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监测疗效、判断耐药性等。与传统的传统的临床诊断手段,液体活检技术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实时等特点。

 

ctDNA

 

ctDNA是由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浆中的单链或者双链DNA,携带有与原发肿瘤组织相一致的分子遗传学信息。2013年《Th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研究结果发现:ctDNA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能够真实的反映实体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图谱与频率,是治疗效果的评估及治疗后临床随访的重要监测指标。

 

CTC

 

CTCs是从肿瘤病灶脱离并播散到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与其他组织学标本如骨髓等相比,外周血标本容易获得,且创伤性小,是临床上常规检测较为理想的标本来源。

 

外泌体

 

外泌体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外的多囊泡体,可通过细胞内吞泡膜向内凹陷形成多泡内涵体,内涵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其中的小囊泡。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作为肿瘤调控的新机制,为癌症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此外,着眼于外泌体与质膜构造十分相似,可将其作为许多治疗性的药物的运输载体而运用于再生医学方面。

 

液体活检主要以ctDNA、CTC及外泌体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那么这三者在具体应用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看下表。

blob.png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十分被看好,从美国癌症早筛公司Grail宣布9亿美元B轮融资落地,到国际顶尖期刊的研究报道,无论是市场还是科研,均给液体活检的发展带来了好消息。在2017年AACR年会上,科学家们分享了肿瘤液体活检的最新研究进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ax Diehn博士表示,与传统的扫描检测相比,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能够早6个月检测到肺癌的复发迹象,这给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机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Victor Velculescu博士建议,使用ctDNA来追踪免疫疗法药物的疗效,这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3治疗篇

 

抗癌药物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出现了三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1940年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cytotoxic chemoherapy)。现在绝大多数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都属于这一类。化疗药物的作用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因此对治疗癌症有不错的效果。但这类药物的死穴是它们并不能区分恶性细胞与正常细胞,因此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人体正常分类细胞,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副作用。

 

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找到能够特异性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手段是很多科学家的目标。致癌基因的发现使这个想法成为了可能。科学家开始尝试开发特异的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独有的致癌基因。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针对癌症突变的特异靶向药物是2001年上市的治疗BCL-ABL突变基因慢性白血病的Gleevec。这个药物的横空出世,让BCL-ABL突变基因慢性白血病病人五年存活率从30%一跃到了89%。

 

第三次革命就是这几年风头正劲的免疫疗法。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疗法相比,肿瘤免疫疗法有着独特的特点。它是一种动态的治疗,更多的是对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攻击肿瘤的“武器”。癌症免疫疗法之所以在这几年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要归功于基础学科的发展。现在,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楚肿瘤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免疫逃逸机制便是肿瘤的“保护伞”,而如何破坏肿瘤的“保护伞”就是科学家们要做的事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目前,最成功的免疫疗法要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抗体Yervoy是第一个获批上市(2011年)的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去年累计销售额达10.53亿美元。随后,在2014-2017年间,美国FDA先后批准了4款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即,更为大家熟知的PD-1/PD-L1抗体:Opdivo、Keytruda、Tecentriq以及Bavencio。

 

1、Opdivo

 

自2014年以来,FDA已经批准PD-1抗体Opdivo用于治疗六种类型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头颈癌以及膀胱癌。

 

2、Keytruda

 

作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的PD-1抗体,Keytruda也获批了4个适应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FDA已经批准Keytruda

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3、Tecentriq

 

Tecentriq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的PD-L1抗体,目前被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膀胱癌。

 

4、Bavencio


不久前,FDA刚刚批准了默克与辉瑞共同研发的PD-L1抗体Bavencio,用于治疗转移性默克尔细胞癌(MCC)。Bavencio是FDA批准的首个治疗这一疾病的疗法。

 

CAR-T疗法

 

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几年比较热门的免疫疗法还包括CAR-T疗法。这类疗法的原理是将T细胞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来后,在体外进行改造及扩增,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发挥抗癌作用。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CAR-T疗法获批上市,但是2017年,这类疗法也迎来了一些好消息。

 

一方面,诺华公司宣布,FDA已为其CAR-T疗法CTL019(tisagenlecleucel-T)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颁发了优先审评资格;另一方面,FDA已经同意异体CAR-T疗法UCART19在复发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开展临床研究的新药研究申请(IND)。

 

其它

 

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CAR-T等细胞疗法,近几年,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溶瘤病毒在内的疗法也是热门的研究方向。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这一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目前仅有安进公司Blincyto(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Ph-)复发性/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和上市。Blincyto是CD19和CD3双特异抗体,可以把杀伤性T细胞与表达CD19的B细胞链接起来,达到更有选择性杀伤肿瘤B细胞的治疗效果。这是利用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所谓免疫疗法的诸多策略之一

 

溶瘤病毒

 

溶瘤病毒的基本作用机理是利用肿瘤细胞的一些特点以及某些分子病毒学原理,使得病毒能够特异性地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内溶瘤性复制。所谓溶瘤性复制是指病毒在复制过程中造成肿瘤细胞的裂解并使病毒得以在肿瘤内扩散的过程。过去科学界认为这个过程是溶瘤病毒对肿瘤杀伤的基本机理,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另一个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机理是溶瘤病毒在溶瘤性复制过程中的免疫治疗作用。

 

中国于2006年就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溶瘤病毒(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上市,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2015年,FDA批准首个溶瘤病毒疗法T-Vec(talimogene laherparepvec)上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

 

4研究进展篇

 

明确!肥胖与11种癌症密切相关(乳腺癌、胰腺癌、食管腺癌……)

2017年2月28日,《The BMJ》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揭示,肥胖会增加11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贲门癌、胆道癌、肾癌、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多发性骨髓瘤。但是对于其他癌症,肥胖问题或许被夸大了。

 

NEJM:新界定!这8种癌症也与肥胖有关

2016年8月2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题为“Body Fatness and Cancer — Viewpoint of the IARC WorkingGroup”的文章指出,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另外8种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癌症类型,分别为胃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卵巢癌、脑膜瘤、甲状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Science子刊:细菌杀死癌症?

为了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科学家们想出了很多方法。。2017年2月,一项发表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利用细菌来对抗癌症。研究人员修改了一种胃肠炎致病性细菌,使其能够表达一种关键蛋白用于刺激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组织,并在小鼠体内证实该细菌确实能够促使肿瘤萎缩,且在第一时间内阻止癌转移。

 

Nature: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基因组特征和潜在治疗靶点

癌症基因组阿特拉斯(TCGA)研究网络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宫颈癌新的基因和分子特征,将有助于疾病的分型和最适合每个病人的特点的靶向治疗。这项新的研究对178种原发性宫颈癌的基因组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超过70%的宫颈癌肿瘤在两种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都有基因组改变。研究人员还发现,出乎意料的是肿瘤的一个子集并没有显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证据。这项研究包括来自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作者和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相关文章在线刊登在2017年1月24日的Nature上。 

 

Nature:癌症扩散或有救了,让这个基因消失就行

癌症扩散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癌症难以治疗的关键因素。2017年1月,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小鼠研究发现,一种基因是控制癌症扩散的关键,这种基因编码了脂质传输蛋白。它的缺失,可以使小鼠肿瘤扩散减少3/4。

 

Cell子刊:脂质代谢或是攻克癌症复发和转移的新靶点

癌症干细胞是指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癌细胞,它具有“自我复制”以及“多细胞分化”等能力。治疗癌症时如果不把癌症干细胞彻底清除,癌症很容易复发和转移,因此找到癌症干细胞,对其“斩草除根”成了攻克癌症的难题之一。近日,来自普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对癌症干细胞功能至关重要的代谢标志。并阐述如何在卵巢癌中干预这种代谢机制以抑制肿瘤生长。这一研究发表于2016年12月29日的Cell Stem Cell杂志上。

 

Nature进一步证明脂肪会为癌细胞扩散“铺路”

2016年12月2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发现除了提供肿瘤所需的“燃料”,脂肪还会为癌细胞扩散“铺路”。该研究揭示了被称为淋巴管的这种肿瘤扩散“路径”的发展需要增加脂肪的利用。这项发现为开发通过靶向脂肪利用,限制癌症中淋巴管生长的治疗手段铺平了道路。

 

两篇Nature:癌症在原发肿瘤形成前即可扩散和转移

2016年12月15日由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德国Regensburg大学在Nature在线发表的两篇论文揭示:即使在原发性肿瘤形成之前,具有某些分子改变的乳腺癌细胞即可扩散到其他器官,先长时间保持沉默,然后被唤醒形成侵略性的、致命的乳腺癌转移。

 

Nature重磅证据:高脂肪饮食“帮助”癌症扩散

2016年12月7日,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上题为“Targeting metastasis-initiating cells throughthe fatty acid receptor CD36”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鉴定出了具有转移能力的癌细胞上的一个特殊蛋白——CD36。研究人员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发现了CD36。它的功能是负责摄取脂肪酸。独特的CD36活性以及对脂肪酸的依赖性将转移起始细胞与其它肿瘤细胞区分开来。

 

Cancer Cell:又有新证据说服你不要熬夜!倒时差易诱发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肝细胞性肝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以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HCC的发病率几乎翻了3倍。肥胖是罪魁祸首之一。2016年11月,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在11月23日的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反复倒时差和肥胖一样会增加肝脏疾病和肝癌风险。

 

Nature:挑战老观点!科学家提出胰腺癌发展新机制

2017年10月12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挑战了人们对胰腺癌的现有认知,为这一致命癌症是如何发展和扩散的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该研究小组发现,许多被认为导致该疾病的重要改变实际上是“同时一起”发生的,类似于“大爆炸”的概念。

 

杀死癌细胞获重大突破!中国医生用小苏打,外国科学家靶向脂肪

2016年9月,发表在《eLife》论文显示,中国医生用碱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美国科学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验证了阻断脂肪合成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Nature:乙酰化调控抑癌蛋白p53与癌蛋白SET的相互作用,可抑制肿瘤生长

在癌症研究领域,p53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抑癌基因。它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一种负调节因子。在癌症应激反应中,P53通过激活多种防御机制防止肿瘤的发生,促进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停滞阶段,继而凋亡或者衰老。癌细胞中往往出现p53基因突变或者p53蛋白失活。2016年9月14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发现,当p53蛋白被乙酰化后,它就不能被一种癌蛋白——SET结合并抑制,因此p53活性得以恢复,最终抑制肿瘤生长。这项研究发表于上。


新闻中心
更多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