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时间:2017-07-11 作者:AZD9291 【转载】 肿瘤是生物机体内的正常细胞在众多内因和外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具有过度增殖能力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已成为除心脑血管疾病外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疾病。 据统计,2015年中国预计有429.2万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肿瘤死亡病例。其中,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癌症死因之首。那么被诊断为肺癌就意味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吗?其实不然,现代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癌症诊疗水平日新月异,只要坚定信念,不轻易放弃,生命的奇迹总会发生。就如同我科的一位肺癌患者——张女士,从确诊肺癌至今已有整整十年,十年中数次从死亡线上挣脱,谱写出一曲华美的生命诗歌。下面我们来说说张女士的故事。 2006年10月,在一次体检中,50岁的张女士看着手中的CT报告如坠寒冰,上面赫然写着“左下肺肿块”,医生告诉她很有可能是肺癌。怀着忐忑的心情,张女士完善了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不幸中的万幸,癌细胞没有转移,张女士尚有手术机会。 2006年11月,张女士走进手术室,行“左下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确诊为肺癌,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张女士先后接受了5个周期的术后辅助化疗。治疗结束后,张女士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才终于放下。 之后就是定期的复查,每一次走进医院,都像是经历一次命运的宣判。然而,这一天还是来了,2007年5月,张女士复查时发现肺癌骨转移,行骨转移病灶放疗后,张女士自感疼痛减轻。然而放疗只是局部治疗,张女士在不愿再次化疗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受了当时的最新疗法——靶向治疗。在没有接受基因检测,又是鳞状细胞癌的情况下,口服易瑞沙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其实微乎其微。然而,奇迹发生了,张女士的病情最终得到了控制。 2011年3月,张女士渐感胸背部及左肩部疼痛,全面检查后发现左上肺转移及第2腰椎转移。在接受胸椎放疗过程中,张女士家庭又遭受重大打击,无暇就医,心灰意冷的张女士在疼痛的折磨下,曾一度想放弃。 直至2014年2月,张女士走出阴影后,再次就诊于我科,这时的张女士左上肺、左腋窝及全身多处骨转移,考虑易瑞沙耐药的可能性大。在宋启斌主任的指导下,主治医师姚颐副教授制定计划,为其施行胸椎及左腋窝转移病灶放疗。然而,之后张女士的情况并不乐观,2014年4月,由于椎体转移压迫脊髓,张女士全身瘫痪,四肢完全无法活动。此时的张女士只有化疗一条路可走,考虑肿瘤的异质性,以及既往TKI(易瑞沙)有效,同宋主任商议后,姚教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4周期化疗后,奇迹再次发生,从手指脚趾能够小幅度活动开始,张女士渐渐恢复知觉,最终可以下地活动。之后近一年,张女士陆续完成10周期的培美曲塞单药维持化疗,疾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2015年10月,张女士再次感觉颈椎、胸背等多处疼痛,姚教授考虑培美曲塞耐药,给予更换长春瑞滨联合铂类化疗2周期,病情控制不佳。幸运的是,在这期间,第三代TKI奥西替尼(AZD9291)于2015年11月在美国获FDA批准上市,为部分易瑞沙耐药患者带来福音。于是在2016年1月,姚教授建议张女士作基因检测,最终在张女士的血液游离肿瘤细胞中检测到基因突变,证明符合奥西替尼用药条件。由于该药在中国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批准上市,张女士自行购得奥西替尼并每日口服,很快疼痛得到控制。一个月后复查,张女士的胸部CT片子显示肺部肿块明显减小,甚至近乎完全缓解。 现在的张女士仍旧每月来我科复查,不同的是,再没有了当时的诚惶诚恐,更多的是感恩。坦然面对,积极治疗是张女士此时的心态。医护人员每次见到张女士也倍感亲切,我相信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而正是这种成就感激励着我们医护人员与无数癌症患者共同奋战在抗癌的第一线。 十年抗争,生命来之不易,只要有希望,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如丙肝新药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药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帮助国内患者选择更新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更多药品信息及购药渠道,详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