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特药资讯 >>肺癌 >>洛拉替尼 >> 洛拉替尼使肺癌软脑膜转移病灶实现长期控制,仿制药上市了吗
详细内容

洛拉替尼使肺癌软脑膜转移病灶实现长期控制,仿制药上市了吗

时间:2024-10-23     作者:医学编辑李可艾   阅读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促成了靶向药的问世,极大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然而,多数患者最终会产生获得性耐药,耐药机制包括获得性突变、旁路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展。

360截图20230423171412447.jpg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占2%-5%,ALK阳性基因突变多见于年轻非吸烟女性。此类患者在确诊和治疗过程中,脑转移的概率高于其他肺癌患者。截至2024年,已有多种ALK靶向药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其中包括第三代靶向药洛拉替尼。在CROWN临床试验中,洛拉替尼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尽管临床试验排除了软脑膜转移患者,但下述案例展示了使用洛拉替尼后,脑膜转移获得长期控制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软脑膜转移后使用洛拉替尼实现长期控制

  患者为35岁男性,因头痛和复视就诊。患者有吸烟史,CT及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脑部有一个4厘米的孤立性脑肿瘤,导致中线移位。同时,CT还显示肺左下叶有原发性肺癌。脑部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脑部病灶为肺部转移。分子诊断确认为EMA4-ALK融合突变。

  患者首先使用克唑替尼治疗2年,后因病情进展改用第二代靶向药阿来替尼1年,随后又使用第二代靶向药布格替尼3年。之后,患者出现软脑膜转移(核磁共振成像证实)并伴有复视。

  患者开始使用第三代靶向药洛拉替尼,每日100毫克剂量导致不良心理事件,包括痴呆、情绪改变、抑郁和自杀意念。患者希望换回阿来替尼,但重新使用阿来替尼3个月后,软脑膜转移灶再次进展。经共同商讨,患者开始每日使用75毫克的洛拉替尼,此剂量基本可耐受。尽管出现血脂异常,但心理事件和情绪改变未复发。患者继续使用第三代靶向药洛拉替尼治疗2年,软脑膜转移灶持续完全缓解(即无可评估病灶)。

洛拉替尼老挝.jpg

  洛拉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请注意,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应仅作为参考,并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决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之前,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结尾图片.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