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特药资讯 >>其他药品 >>疾病—药品列表 >> 司帕生坦肝毒性风险:临床试验中3%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
详细内容

司帕生坦肝毒性风险:临床试验中3%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

时间:2025-04-25     作者:医学编辑陈筱曦   阅读

  肝毒性发生率与数据来源

  司帕生坦的肝毒性风险主要源于其双重拮抗机制对肝脏代谢的影响。根据PROTECT研究(NCT03762850)的长期随访数据,3.5%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3倍正常上限(ULN),其中1.2%的患者需中断治疗。

  临床试验具体数据

360截图20240306154103922.jpg

  研究设计

  样本量:404例IgA肾病患者,治疗周期110周。

  监测指标:ALT、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

  结果

  司帕生坦组:ALT/AST≥3倍ULN发生率3.5%(7/202例),其中1.2%需停药。

  厄贝沙坦组:发生率0.5%(1/202例),无停药病例。

  转氨酶升高

  胆红素异常:司帕生坦组TBIL≥2倍ULN发生率0.5%,厄贝沙坦组为0%。

  肝功能衰竭:两组均未报告肝功能衰竭病例。

  风险因素与机制

  高风险人群

  基线ALT/AST>1.5倍ULN的患者(发生率6.7%)。

  合并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率5.2%)。

  机制

  司帕生坦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代谢,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内皮素受体拮抗作用可能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

  监测与管理建议

  用药前筛查

  检测ALT、AST、TBIL,排除基线肝损伤患者。

  询问合并用药史,避免CYP3A4强抑制剂(如酮康唑)。

  用药期间监测

  前12个月每月监测肝功能,之后每3个月监测一次。

  若ALT/AST≥3倍ULN,立即停药并启动监测方案。

  停药后管理

  转氨酶恢复至基线后,可尝试重新用药,但需密切监测。

  若出现胆红素升高或肝功能衰竭症状,永久停药。

  真实世界数据补充

  开放标签扩展研究(OLE)

  2年随访数据显示,司帕生坦组肝毒性相关停药率为2.8%,与临床试验结果一致。

  与其他药物对比

  靶向APRIL的单克隆抗体Sibeprenlimab肝毒性发生率为1.5%,显著低于司帕生坦。

  临床意义与患者教育

  司帕生坦的肝毒性风险需通过严格监测和患者教育进行管理。尽管3.5%的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看似较低,但对于合并肝病或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风险可能显著增加。临床医生应权衡其显著降低蛋白尿的疗效与潜在肝毒性,选择合适的治疗人群。

司帕生坦(1).jpg

  “海得康”一直紧密跟踪国际新药的最新进展,并致力于为国内患者提供关于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请拨打我们的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们的专业团队会为提供详细的咨询。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结尾123.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