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使用博舒替尼后显著缓解的病例报告
病例背景:
患者为一名45岁男性,于2020年初被确诊为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P)。初始治疗采用伊马替尼400mg/日口服,治疗初期患者反应良好,BCR-ABL1转录水平显著下降。然而,治疗18个月后,患者出现伊马替尼耐药,BCR-ABL1转录水平开始回升,疾病进入加速期。
治疗经过:
面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情况,患者于2021年6月开始接受博舒替尼(Bosutinib)治疗,初始剂量为500mg/日口服,与食物同服。治疗前,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血液学、生化学及分子学评估,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治疗初期,患者出现了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但这些症状在调整剂量至400mg/日后得到缓解。同时,患者接受了密切的肝功能监测,未出现显著的肝毒性反应。
治疗第3个月时,患者的BCR-ABL1转录水平开始显著下降,达到主要分子学缓解(MMR)标准。治疗第6个月时,患者达到了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标准,即骨髓中未检测到Ph+染色体。此后,患者继续接受博舒替尼治疗,并定期进行分子学监测。
治疗第12个月时,患者的BCR-ABL1转录水平仍然低于检测下限,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考虑到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博舒替尼剂量维持为400mg/日。
病例分析:
本例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使用博舒替尼后实现了显著缓解,从加速期逆转至慢性期,并达到CCyR。博舒替尼作为一种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使其能够克服伊马替尼耐药机制,从而抑制BCR-ABL1融合蛋白的活性。
此外,博舒替尼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值得肯定。在本例中,患者虽然出现了轻度的胃肠道反应,但通过剂量调整得到了有效缓解,且未出现显著的肝毒性反应。
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博舒替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合理的剂量调整和个体化治疗,患者可以实现疾病缓解,并提高生活质量。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