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PFIC患儿使用奥维昔巴特后胆汁淤积改善的病例报告
患儿背景
患儿女性,1岁,因“进行性黄疸、瘙痒、生长迟缓”就诊。基因检测确诊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PFIC1型),ATP8B1基因突变。入院时血清总胆汁酸(TBA)为350 μmol/L(正常<13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5 μmol/L,ALT 120 U/L。
治疗方案调整
2023年10月,患儿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特许医疗政策支持下,开始使用奥维昔巴特(odevixibat)40 mcg/kg/天,随早餐服用。
治疗过程与监测
胆汁淤积指标变化:
治疗1个月后,TBA降至180 μmol/L,直接胆红素降至45 μmol/L。
治疗3个月后,TBA进一步降至80 μmol/L,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17 μmol/L)。
瘙痒症状改善:
治疗前患儿每日抓挠皮肤10次以上,夜间睡眠中断。
治疗1周后,瘙痒评分(ObsRO量表)从7分降至3分,治疗3个月后降至1分,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生长发育:
治疗前身高增长迟缓(Z评分-2.5),体重增长缓慢(Z评分-2.0)。
治疗6个月后,身高Z评分升至-1.8,体重Z评分升至-1.5。
安全性评估:
治疗初期出现轻度腹泻(每日2次),调整剂量为30 mcg/kg/天后缓解。
肝功能指标(ALT、AST)稳定,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奥维昔巴特通过抑制回肠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减少胆汁酸重吸收,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一项纳入62例PFIC患儿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奥维昔巴特治疗24周后,53%的患者TBA下降≥70%,瘙痒评分显著改善。本例患儿的疗效与临床试验结果一致,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奥维昔巴特可有效改善PFIC患儿的胆汁淤积和瘙痒症状,促进生长发育,安全性良好,为PFIC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奥维昔巴特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