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西达替尼:首个获批的腱鞘巨细胞瘤靶向药时间:2025-04-27 摘要:培西达替尼(Pexidartinib)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腱鞘巨细胞瘤(TGCT)靶向药物,通过抑制CSF1R、KIT和FLT3等激酶活性,为症状性TGCT患者提供了非手术治疗的新选择。其获批基于关键性III期ENLIVEN研究的积极数据,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持久缓解时间,但需警惕潜在的严重肝毒性风险。 关键词:培西达替尼;腱鞘巨细胞瘤;CSF1R抑制剂;靶向治疗;肝毒性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罕见的关节或腱鞘肿瘤,表现为滑膜和肌腱鞘的增厚或异常生长,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损害。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但部分患者因肿瘤位置或功能受限无法接受手术。2019年,美国FDA批准培西达替尼作为首个TGCT靶向药物,填补了该领域非手术治疗的空白。 药物机制与临床数据 培西达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通过抑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KIT)和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CSF1R是TGCT中滑膜异常细胞生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配体过度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和积聚。 关键性III期ENLIVEN研究纳入120例症状性TGCT患者,其中59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第25周,培西达替尼组的总缓解率(ORR)为38%,而安慰剂组为0%(p<0.0001)。完全缓解率(CR)为15%,部分缓解率(PR)为23%。在实现缓解的23例患者中,至少22例在随访6个月后仍维持缓解状态,13例患者维持缓解≥12个月。此外,培西达替尼组的肿瘤体积评分(TVS)总有效率为56%,而安慰剂组为0%(p<0.0001)。运动范围自基线的平均变化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接受培西达替尼治疗的患者有统计学上显著的改善。 安全性与监测 培西达替尼具有潜在严重的肝毒性风险,美国FDA给予其黑框警告。在768名接受临床试验的患者中,出现两例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不可逆病例,其中一名患者死于晚期癌症和持续的肝毒性,另一名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因此,培西达替尼只能通过风险评估和缓解策略(REMS)下的受限计划获得。 治疗前需评估肝功能,治疗期间前8周每周监测肝脏试验(包括AST、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之后每2周监测一次,再之后每3个月监测一次。根据肝毒性的严重程度,需暂停并减少剂量或永久停药。 临床应用与患者选择 培西达替尼适用于存在严重疾病负担或功能受限,且不适合手术改善的症状性TGCT成年患者。对于肝功能异常、活动性肝脏或胆道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肝毒性症状,如黄疸、腹痛、恶心等。 培西达替尼作为首个获批的TGCT靶向药物,为患者提供了非手术治疗的新选择,具有显著的疗效和持久缓解时间。然而,其潜在的严重肝毒性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规范监测与个体化治疗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肝毒性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