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问答 >>治疗手记 >> 一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使用仑伐替尼后肿瘤缩小达到手术条件
详细内容

一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使用仑伐替尼后肿瘤缩小达到手术条件

时间:2025-07-01     作者:医学编辑陈筱曦   阅读

  仑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VEGFR等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报告一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经仑伐替尼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最终达到手术条件的案例,并分析其治疗过程与数据。

b4361cd4fd6e47b8b4d1ce25bbca5fb2_1034142122.png

  1. 病例背景

  患者信息:61岁男性,无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史,因肝功能障碍入院。

  影像学检查:CT显示肝脏存在10.8 cm×10.2 cm的主病灶及多个直径约1.6 cm的小病灶,甲胎蛋白(AFP)为81.6 ng/mL,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高达112775 mAU/mL。

  诊断: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BCLC分期C期)。

  2. 治疗过程

  初始治疗:患者接受仑伐替尼8 mg/d治疗,用药一周后AFP降至6.2 ng/mL,PIVKA-II降至4207 mAU/mL。

  剂量调整:用药四周后,因不良反应暂停用药两个月,随后继续仑伐替尼治疗。

  疗效评估

  用药五个月后:增强CT显示主病灶缩小至7.1 cm×6.9 cm,肿瘤内无强化,双侧肝脏内多发小病灶完全消失。

  停药两个月后:CT显示肿瘤未继续生长,超声检查显示主病灶大小为7.3 cm×5.6 cm,肿瘤内无血流信号,核磁检查显示肿瘤病灶边界清晰,弥散加权图形上有局灶性高信号。

  3. 手术治疗

  手术决策:基于影像学改善及肿瘤标志物正常化,临床团队决定进行手术切除。

  术后病理:手术标本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大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浸润,无活肿瘤细胞,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

  4. 疗效分析

  肿瘤缩小:主病灶体积缩小约50%,小病灶完全消失。

  肿瘤标志物变化:AFP从81.6 ng/mL降至正常范围(<10 ng/mL),PIVKA-II从112775 mAU/mL降至100 mAU/mL左右。

  手术可行性:治疗后肿瘤血供减少、边界清晰,为手术切除创造了条件。

  5.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用药一周后出现持续低烧和食欲减退,调整剂量后改善;用药期间出现双足水肿,未影响治疗。

  剂量管理:初始剂量为8 mg/d,因不良反应暂停后调整为更低剂量,最终实现疗效与耐受性的平衡。

  仑伐替尼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最终达到手术条件。本案例表明,仑伐替尼在肝癌降期转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患者提供根治性手术机会。

乐伐替尼仑伐替尼孟加拉(小).jpg

  仑伐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选择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