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比美替尼诱导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治经验时间:2025-07-04 患者为58岁女性,诊断为BRAF V600E突变型转移性黑色素瘤,接受比美替尼(45 mg BID)联合恩考芬尼(450 mg QD)治疗。治疗第6周,患者出现右眼视力模糊、飞蚊症,最佳矫正视力(BCVA)降至0.3(治疗前为1.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与Bruch膜分离。 诊断过程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右眼中央视野遮挡,色觉减退,无眼红、眼痛。 眼底检查见黄斑区圆形隆起,边界清晰,OCT显示神经视网膜下积液,高度约320 μm。 鉴别诊断: 排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葡萄膜炎(前房细胞阳性)及视网膜静脉阻塞(FFA示静脉充盈延迟)。 治疗经过 急性期处理: 暂停比美替尼治疗,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氟米龙0.1% QID)减轻炎症反应。 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250 mg BID)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 随访与监测: 治疗第2周,OCT显示SRD高度降至180 μm,BCVA恢复至0.6。 治疗第4周,SRD完全吸收,BCVA恢复至0.8,重启比美替尼治疗,剂量减至30 mg BID。 长期管理: 每2周行OCT检查,监测SRD复发。 加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 500 mg QD、叶黄素10 mg QD)保护视网膜功能。 机制探讨 比美替尼通过抑制MEK1/2通路阻断MAPK信号传导,可能干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泵功能,导致液体在视网膜下积聚。一项III期临床试验(COLUMBUS)显示,比美替尼联合恩考芬尼治疗组SRD发生率为8%,中位发病时间为1.2个月,多数患者需剂量调整。 本例提示,比美替尼治疗期间需每月行眼科检查,尤其是治疗前3个月。若出现视力下降、飞蚊症,需立即行OCT检查。SRD确诊后,需暂停MEK抑制剂治疗,并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多数患者经剂量调整或停药后视力可恢复,但需长期随访以监测复发。 比美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