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普昔腾坦vs传统降压药:哪个更适合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时间:2025-09-01 难治性高血压(服用≥3种降压药后血压仍≥140/90mmHg)患者占高血压人群的10%-18%,其心血管事件风险是普通高血压患者的3倍。阿普昔腾坦作为近40年来首个新机制降压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传统降压药的局限性 传统五类降压药(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通过不同机制降压,但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常存在多重耐药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过度激活:约60%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导致ACEI/ARB疗效下降。 交感神经亢进:30%患者尿去甲肾上腺素排泄增加,削弱β受体阻滞剂效果。 内皮素系统紊乱: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通过ETA/ETB受体介导血管收缩,传统药物无法靶向阻断。 阿普昔腾坦的独特优势 作为双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阿普昔腾坦可同时阻断ETA(血管收缩)和ETB(部分舒张)受体,其降压机制与传统药物互补: PRECISION试验:纳入73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阿普昔腾坦(12.5mg/25mg)治疗4周后,诊室收缩压较安慰剂降低4.2-5.9mmHg,24小时动态收缩压降低3.8-5.1mmHg。 夜间血压控制:阿普昔腾坦组夜间收缩压降幅较安慰剂多2.3mmHg,提示其可更有效降低晨峰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靶器官保护:治疗48周后,阿普昔腾坦组尿蛋白/肌酐比值较基线下降18%,而安慰剂组上升5%,提示肾脏保护作用。 安全性与用药注意事项 阿普昔腾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水肿(12.5mg组9%,25mg组18%)和贫血(22%),但通过剂量调整(推荐起始12.5mg qd)和联合利尿剂可有效管理。相比之下,传统药物如CCB的水肿发生率达20%-30%,醛固酮拮抗剂的高钾血症风险为5%-10%。 卡帕塞替尼通过精准靶向AKT通路,为PIK3CA/AKT1突变乳腺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其副作用可通过分级管理有效控制;阿普昔腾坦则以新机制突破难治性高血压治疗瓶颈,与传统药物联用可实现更强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两类创新药物均需在基因检测或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下个体化使用,以最大化疗效与安全性平衡。 阿普昔腾坦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