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拉德帕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胆酸调节作用时间:2025-09-08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核心病理机制与胆汁酸代谢失衡密切相关。司拉德帕(Seladelpar)作为一种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通过调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的表达,在PBC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胆酸调节作用。 胆酸合成抑制的分子机制 PPARδ在肝脏中广泛表达,其激活可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分泌,进而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CYP7A1的转录。CYP7A1是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限速酶,其活性下降可直接减少胆汁酸生成。在PBC患者中,司拉德帕治疗12周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较基线下降32.7%,其中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分别下降41.2%和38.5%。这一效应与CYP7A1 mRNA表达量降低62%直接相关,且呈现剂量依赖性(5mg组下降51%,10mg组下降73%)。 胆汁淤积的生化改善 ENHANCE研究显示,司拉德帕10mg组治疗12个月后,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较基线下降42.4%,其中27.3%的患者实现ALP正常化。ALP是胆汁淤积的核心标志物,其下降幅度与肝纤维化进展风险降低显著相关。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分别下降23.4%和39.1%,提示肝细胞损伤的同步缓解。机制研究发现,司拉德帕通过抑制胆汁酸合成,使肝内胆汁酸池容量减少58%,从而减轻胆管上皮细胞毒性损伤。 长期胆酸代谢调控 ASSURE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显示,持续接受司拉德帕治疗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稳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且未出现反弹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第3年时,患者血清FGF21水平较基线升高2.8倍,表明PPARδ通路的持续激活可维持CYP7A1的长期抑制。这种代谢调控作用在代偿性肝硬化亚组中同样显著,ALP水平下降35%,且未增加肝性脑病等失代偿事件风险。 司拉德帕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