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乙肝治疗:TAF的安全性数据及用药建议时间:2025-11-10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孕期乙肝患者而言,如何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病毒复制,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是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问题。TAF作为一种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其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受到关注。 多项临床研究为TAF在孕期乙肝治疗中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安全性方面,研究进一步比较了TAF和TDF对孕妇和婴儿的影响。对于孕妇而言,TAF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影响明显小于TDF。ALP是反映骨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的变化可能提示骨代谢的异常。TAF对ALP影响较小,意味着其在孕期使用可能对孕妇的骨代谢产生更小的影响,降低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两组孕妇在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常见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包括恶心、胎膜早破等,且大多数症状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对于婴儿而言,研究监测了其出生时的Apgar评分、身体发育情况以及HBV标志物等指标。结果显示,TAF组和TDF组婴儿在出生1分钟时的Apgar评分均不低于8分,表明新生儿的健康状况良好。在身体发育方面,两组婴儿在出生时、7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的生长参数均符合中国国家和世卫组织的儿童生长标准,且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HBV标志物检测方面,两组婴儿在产后随访中均未出现HBsAg阳性,即母婴传播率为0%,进一步证实了TAF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面的有效性。 用药建议与注意事项 基于上述安全性数据,对于孕期乙肝患者而言,TA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用药时机与疗程:对于高病毒载量且乙肝e抗原阳性(HBeAg+)的孕妇,即乙肝病毒DNA超过一定水平、病毒复制活跃的人群,建议在妊娠第24周至第28周期间启动TAF治疗,以有效压制病毒复制,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治疗应持续至产后2周至12周,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停药后,患者应每月进行肝功能检查,直至产后6个月,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肝功能异常。 个体化用药方案:孕期乙肝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各不相同,因此用药方案应个体化制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肝功能、肾功能、骨密度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治疗疗程。对于存在肾功能不全或骨质疏松风险的孕妇,医生可能会更加谨慎地评估TAF的使用,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的变化。 定期监测与随访:在TAF治疗期间,孕妇应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骨密度等相关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同时,医生会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孕妇还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确保母婴健康。 宝宝防护措施:除了孕妇的抗病毒治疗外,宝宝的防护措施同样重要。宝宝出生后2小时内应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第一针乙肝疫苗,以提供即时的被动免疫保护。随后,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以建立长期的主动免疫保护。在宝宝12月龄时,应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和免疫保护效果。这些防护措施与孕妇的抗病毒治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坚固防线。
TAF在全球多个国家已上市,海外原研药/仿制药等信息,可咨询海得康了解。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