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使用吡非尼酮后肺功能稳定的病例分析
本文报告了一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使用吡非尼酮治疗后肺功能稳定的病例。患者为66岁男性,因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干咳就诊,经高分辨CT(HRCT)和肺功能检查确诊为IPF。经吡非尼酮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HRCT显示磨玻璃影减少,肺功能保持稳定。本文分析了吡非尼酮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为临床治疗IPF提供了参考。
特发性肺纤维化;吡非尼酮;肺功能稳定;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6岁,因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干咳3个月就诊。患者有30年吸烟史,已戒烟,无职业粉尘接触史。HRCT检查显示蜂窝样变,主要累及两侧基底部和胸膜,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一致。肺功能检查示用力肺活量(FVC)为2.87L(75%预测值),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为10.9 mL/min/mmHg(51%预测值)。血清KL-6为1139 U/mL(正常范围≤500 U/mL)。
治疗经过
患者被诊断为IPF后,开始吡非尼酮治疗。起始剂量为600 mg/天,每周增加剂量,直至达到1800 mg/天的目标剂量。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6分钟步行试验时最低SpO₂从基线水平的87%上升至93%,活动后不需补充氧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显著改善。治疗6个月后,肺功能检查显示FVC值从2.87L上升至3.53L(从75%预测值上升至94%预测值),DLCO值从10.9上升至14.4(51%到70%),动脉氧分压从81 mmHg上升到101 mmHg。HRCT显示磨玻璃影较前显著改善。
吡非尼酮是一种抗纤维化药物,通过下调促纤维化生长因子转录来抑制异常纤维化的发生。临床试验表明,吡非尼酮可延缓IPF患者肺活量下降的速度。本例患者在吡非尼酮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HRCT显示磨玻璃影减少,表明吡非尼酮对IPF具有显著疗效。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吡非尼酮的安全性良好。
本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使用吡非尼酮治疗后,肺功能显著改善并保持稳定,HRCT显示磨玻璃影减少。吡非尼酮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在IPF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