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来那度胺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病例分析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5-22

  本文报告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使用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Rd方案)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病例,分析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及管理策略,强调血栓预防的重要性。

  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深静脉血栓;病例分析

headkonmed (2).jpg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8岁,因“腰背痛伴贫血1年,加重1个月”于2023年11月入院。诊断为IgA型MM,ISS分期Ⅲ期。既往接受过4个疗程的VRd方案,因神经毒性终止。2023年12月开始Rd方案治疗:来那度胺25mg/d,第1-21天口服;地塞米松40mg/周,第1、8、15、22天给药。未给予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事件经过

  DVT发生

  治疗第3周期时,患者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D-二聚体升至3.2mg/L(正常值<0.5mg/L)。下肢静脉超声示左侧腘静脉血栓形成。

  处理措施

  抗凝治疗:立即停用来那度胺,予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mg/kg/12h皮下注射,7天后改为华法林口服,目标INR 2.0-3.0。

  支持治疗: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每日步行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疗效评估

  治疗2周后,下肢肿胀消退,D-二聚体降至0.8mg/L。超声示血栓部分再通。

  原因分析

  药物因素:来那度胺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血栓风险。本例未予预防性抗凝,导致DVT发生。

  患者因素:高龄(58岁)、MMⅢ期、既往接受过化疗,均为血栓高危因素。

  本病例提示,来那度胺治疗MM患者时需高度重视血栓预防。建议:

  预防性抗凝:对所有接受来那度胺治疗的患者,除非存在禁忌,均应给予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

  动态监测:治疗期间每2周监测D-二聚体,必要时行下肢静脉超声。

  个体化治疗:对高危患者(如高龄、既往血栓史、合并心血管疾病),可考虑调整来那度胺剂量或联合其他抗血栓药物。

  来那度胺治疗MM时需平衡疗效与血栓风险。通过规范预防、动态监测及个体化治疗,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来那度胺MYLOMID孟加拉(小).png

  来那度胺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