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种JAK抑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现实生活比较:ELECTRA-i研究时间:2024-05-13 关于JAK抑制剂(托法替尼、巴瑞替尼、乌帕替尼和Filgotinib)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事件的现实证据尚不充足。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研究共纳入115名患者,其中17名接受巴瑞替尼8mg/天治疗,32名接受Filgotinib 200mg/天治疗,21名接受托法替尼10mg/天治疗,45名接受乌帕替尼15mg/天治疗。我们在治疗3、6和12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了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压痛关节数量(NTJ)、肿胀关节数量(NSJ)、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总体评估(GA)、健康评估问卷(HAQ)得分、疾病活动评分(DAS28)和CDAI。此外,我们还评估了与药物功效和耐受性相关的实验室参数。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治疗方案在治疗3、6和12个月后,患者的DAS28和CDAI评分、压痛和肿胀关节计数、VAS评分、HAQ得分以及患者总体评估(PGA)均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下降。各种治疗药物的表现相似,且在治疗12个月后,所有患者的循环钙卫蛋白、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值在基线和治疗12个月后的对比中显示出显著差异,特别是在Filgotinib和乌帕替尼治疗组中。 在血脂方面,我们发现TC/HDL-C比率(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巴瑞替尼与Filgotinib、Filgotinib与托法替尼以及Filgotinib与乌帕替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Filgotinib治疗12个月后,LDL-C/HDL-C比率保持稳定。 在安全性方面,巴瑞替尼治疗后有1%的患者报告了静脉血栓事件(VTE)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另外,带状疱疹再激活在Filgotinib和托法替尼治疗后各占1%的不良事件,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在乌帕替尼治疗后占1%的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不同JAK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对实验室参数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在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