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尼洛替尼治疗期间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CML患者管理时间:2025-05-07 本文报告一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在使用尼洛替尼治疗期间发生外周动脉疾病(PAD)的病例,通过动态监测QT间期、血脂及血管超声,结合剂量调整与多学科协作,成功控制疾病进展并降低心血管风险,为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尼洛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外周动脉疾病;剂量调整 病例概述 患者为52岁女性,因“白细胞升高9月,左侧髋部酸痛半月”入院,诊断为慢性期CML(Sokal评分0.77,低危)。2019年7月28日开始接受尼洛替尼(300 mg bid)治疗,治疗3个月后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6个月后达到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然而,治疗10个月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超声提示股动脉狭窄,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PAD)。 发病机制与风险因素 尼洛替尼通过阻断hERG钾通道导致QT间期延长,并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引发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该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但尼洛替尼治疗期间出现总胆固醇升高(6.2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4.1 mmol/L),符合药物相关代谢异常特征。 治疗经过与管理策略 剂量调整与药物干预 立即将尼洛替尼剂量减至300 mg qd,并启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 mg qn)控制血脂。 补充叶酸(5 mg qd)和维生素B12(1000 μg qw)预防血管毒性。 3个月后复查血脂,LDL降至2.8 mmol/L,总胆固醇降至4.9 mmol/L。 心血管风险监测 QT间期监测:治疗期间每2周检测心电图(ECG),QTc间期从基线430 ms延长至450 ms后,暂停剂量调整,直至恢复至440 ms以下。 血压管理:每日监测血压,发现收缩压升高至150 mmHg后,启动氨氯地平(5 mg qd)治疗,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影像学评估:每6个月进行下肢动脉超声,发现狭窄程度从50%进展至60%后,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抗血小板治疗。 多学科协作 血液科与心血管内科联合制定方案,定期评估CML缓解状态(每3个月检测BCR-ABL1转录本)和心血管风险。 当BCR-ABL1转录本降至MR4.5(<0.0032% IS)且稳定2年后,尝试停药,停药12个月后仍维持深度分子学缓解。 尼洛替尼相关PAD的管理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剂量调整、血脂控制和血压管理,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本例患者在停药后仍维持TFR,提示长期深度缓解可能降低药物毒性依赖。临床中需动态监测QT间期、血脂及血管超声,为CML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