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普拉替尼相关间质性肺炎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时间:2025-07-04 患者背景与初始治疗 患者为68岁男性,确诊为RET融合阳性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携带KIF5B-RET融合基因。既往吸烟史40年,肺功能检查显示FEV1/FVC为72%(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2024年7月起接受普拉替尼40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 间质性肺炎(ILD)的早期识别 症状出现: 治疗第18天,患者出现干咳及活动后气促,未发热。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显示双肺下叶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符合药物性ILD表现。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PaO2 68mmHg(吸空气),提示轻度低氧血症。 肺功能检查:DLCO下降至预计值65%(基线为85%)。 诊断与分级 诊断依据: 排除感染(呼吸道病毒PCR阴性)、心衰(BNP正常)及其他药物(患者未合并使用博来霉素等高危药物)。 根据CTCAE 5.0标准,诊断为2级药物性ILD。 风险因素: 患者年龄>60岁、吸烟史及基线肺功能轻度受损,均为普拉替尼相关ILD的高危因素。 干预措施与疗效 治疗调整: 立即停药:停用普拉替尼,并启动泼尼松龙1mg/kg/d(60mg/d)口服治疗。 支持治疗:吸氧(2L/min)维持SpO2>92%,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 疗效评估: 治疗第7天:咳嗽及气促症状缓解,复查CT显示GGO范围缩小30%。 治疗第14天:肺功能DLCO恢复至基线80%,泼尼松龙逐渐减量至20mg/d维持。 后续方案: 鉴于患者肿瘤控制良好(治疗第21天复查CT显示原发病灶缩小40%),拟在ILD完全缓解后,尝试普拉替尼减量(300mg/d)并联合泼尼松龙5mg/d预防性治疗。 机制探讨与预防建议 发病机制: 普拉替尼可能通过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TGF-β1表达上调,触发肺纤维化级联反应。 预防策略: 高危人群筛查:治疗前行肺功能及高分辨率CT(HRCT)基线检查,吸烟者建议戒烟。 监测频率:治疗前2个月每2周复查肺功能及胸部影像,后每4周复查。 普拉替尼相关ILD虽罕见(发生率约2%-3%),但进展迅速,需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停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高危患者需加强监测及多学科协作。 普拉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