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德拉尼耐药后怎么办?新一代BTK抑制剂能否接棒?时间:2025-07-17 艾德拉尼作为PI3Kδ抑制剂,曾是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重要治疗选择,但其耐药问题逐渐成为临床挑战。随着非共价BTK抑制剂的突破性进展,新一代药物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 艾德拉尼耐药机制与临床困境 艾德拉尼通过抑制PI3Kδ通路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诱导CLL细胞凋亡。然而,长期使用后,患者常因PI3Kδ通路再激活或旁路信号通路(如BCR、NF-κB)代偿性激活导致耐药。临床数据显示,艾德拉尼单药治疗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约为18个月,复发后患者面临治疗选择有限、生存期缩短的困境。 新一代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的突破性数据 2023年ASCO年会公布的BRUIN研究为耐药患者带来希望。该研究纳入267例既往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使用非共价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捷帕力®)治疗后,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总缓解率(ORR)达56.7%,中位DoR为17.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4个月。更关键的是,匹妥布替尼通过可逆性结合BTK蛋白的ATP口袋,不依赖C481位点,对携带C481突变的BTK仍保持高亲和力,从而克服传统共价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的耐药问题。 临床应用场景与联合策略 单药治疗:匹妥布替尼已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包括BTK抑制剂)的CLL/SLL和MCL患者。2024年ASH年会公布的II期研究显示,初治CLL患者接受匹妥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和奥妥珠单抗治疗,第7周时外周血和骨髓的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分别达93%和91%,第13周时提升至100%和98%,且无患者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 联合治疗:匹妥布替尼与BCL-2抑制剂(如维奈克拉)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疗效。例如,CLL患者接受匹妥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治疗后,ORR达93.3%,完全缓解率(CR)达50%。这种“无化疗方案”通过双重阻断B细胞存活通路,减少耐药克隆的存活空间。 安全性优势:匹妥布替尼的房颤发生率(3.2%)显著低于共价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约12%),且3-4级感染发生率(15%)与艾德拉尼相当,但通过剂量调整(如减量至100mg每日两次)可有效控制肝毒性。 艾德拉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