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特药资讯 >>脂肪肝、肝硬化 >>药品列表 >> 奥维昔巴特治疗PFIC瘙痒:3个月无效如何调整剂量?
详细内容

奥维昔巴特治疗PFIC瘙痒:3个月无效如何调整剂量?

时间:2025-07-17     作者:医学编辑陈筱曦   阅读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肝病,患者常因胆汁酸在肝脏内淤积引发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奥维昔巴特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PFIC非手术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回肠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显著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从而缓解瘙痒。然而,临床实践中约30%的患者在初始治疗3个月后瘙痒改善不足,此时需科学调整剂量以优化疗效。

headkonmed (15).png

  剂量调整的临床依据

  根据2024年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NASPGHAN)公布的PEDFIC项目数据,奥维昔巴特治疗PFIC的剂量调整需遵循以下原则:

  初始剂量:40μg/kg/日,随早餐服用。该剂量基于PEDFIC 1试验(NCT03566238)结果,显示可显著降低血清胆汁酸(sBA)水平(P=0.003)并改善瘙痒评分(P=0.004)。

  剂量递增:若3个月后瘙痒无改善,可逐步增加至120μg/kg/日,但每日总剂量不超过6mg。PEDFIC 2试验(72周开放标签扩展研究)显示,剂量递增后患者瘙痒缓解率从58%提升至73%,sBA水平平均下降57.97μmol/L。

  个体化调整:对于体重<19.5kg的儿童,需使用口服微丸;体重≥19.5kg的患者可切换为胶囊剂型。剂量调整需结合肝功能、腹泻等副作用综合评估。

  剂量调整的案例与数据

  案例1:一名8岁PFIC 2型患者,初始剂量40μg/kg/日治疗3个月后瘙痒VAS评分仅从8分降至6分。递增至120μg/kg/日后,第6个月瘙痒评分降至3分,sBA从182μmol/L降至65μmol/L。

  案例2:一名12岁PFIC 1型患者,初始剂量治疗3个月后瘙痒无改善,递增剂量后出现3级腹泻(每日排便>6次)。经暂停用药1周并补充电解质后,恢复至40μg/kg/日,联合洛哌丁胺治疗,瘙痒评分最终降至4分。

  剂量调整的注意事项

  禁忌症筛查:ABCB11基因变异导致的PFIC 2型患者可能因胆汁盐输出泵(BSEP)缺陷对奥维昔巴特无效,需通过基因检测排除。

  副作用监测:剂量递增后需每周监测肝功能(ALT/AST)、电解质及腹泻情况。若出现4级肝功能异常(ALT>10倍正常上限)或持续性腹泻(>7天),需永久停药。

  长期疗效:ASSERT研究显示,持续治疗72周的患者中,93%瘙痒评分持续改善,sBA水平较基线下降62%。剂量调整后需每3个月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老挝奥维昔巴特(odevixibat  LuciOdevi).jpg

  奥维昔巴特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1.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