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奎扎替尼治疗FLT3-ITD AML:血小板减少与感染风险如何管理?时间:2025-07-22 血小板减少的管理策略 奎扎替尼作为第二代FLT3抑制剂,在治疗FLT3-ITD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血小板减少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QuANTUM-First研究显示,在539例接受奎扎替尼联合化疗的患者中,3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达45%,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后第14天。 监测与预防: 治疗前需完善血常规检查,治疗期间每周监测1-2次,直至血小板计数稳定。 对于基线血小板计数<100×10⁹/L的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或海曲泊帕。一项针对AM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预防性使用rhTPO可使3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降低30%。 剂量调整: 若血小板计数<50×10⁹/L,奎扎替尼剂量需减半(从53 mg/日减至26.5 mg/日);若<25×10⁹/L,应暂停用药,直至血小板恢复至≥50×10⁹/L后重启。 QuANTUM-First研究中,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剂量调整的患者占比达32%,但中位恢复时间为7天,未显著影响整体疗效。 输注策略: 仅在血小板计数<10×10⁹/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考虑输注血小板。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过度输注血小板(≥3次/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严格掌握指征。 感染风险的管理策略 奎扎替尼通过抑制FLT3信号通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QuANTUM-First研究中,3级及以上感染发生率达38%,其中肺部感染占比最高(25%)。 抗菌药物预防: 对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⁹>7天的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氟康唑)。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降低40%。 免疫支持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推荐剂量为5 μg/kg/日,皮下注射,直至中性粒细胞恢复至≥1.0×10⁹/L。 奎扎替尼联合G-CSF的安全性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验证,未增加骨髓纤维化等不良反应。 感染监测与处理: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C反应蛋白(CRP)等感染指标,每周至少行1次胸部CT检查。 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行血培养、痰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临床实践建议 奎扎替尼治疗期间应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血液科、感染科、输血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对于高龄(>65岁)、合并糖尿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需加强感染预防措施。 患者教育亦至关重要,需告知其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并定期随访。 奎扎替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