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特药资讯 >>白血病 >>阿可替尼 >> 阿卡替尼治疗血液肿瘤,从作用机制到临床研究
详细内容

阿卡替尼治疗血液肿瘤,从作用机制到临床研究

时间:2025-07-28     作者:医学编辑李可艾   阅读

  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作为第二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凭借其高选择性、低毒性的特点,成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等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核心药物。其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360截图20221128200905514.jpg

  一、精准抑制BTK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细胞增殖

  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与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密切相关。BTK作为该通路的核心激酶,其过度表达导致B细胞恶性增殖与存活。阿卡替尼通过引入丙烯酰胺基团,与BTK的Cys481残基共价结合,形成不可逆抑制,从而阻断BCR信号传导,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与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相比,阿卡替尼的选择性提升300倍,几乎不抑制EGFR、ITK等非靶点激酶,显著降低脱靶效应。

  二、临床研究验证疗效与安全性

  阿卡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已通过多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

  套细胞淋巴瘤(MCL):2017年,ACE-LY-004研究纳入124例复发/难治性MCL患者,阿卡替尼单药治疗总缓解率(ORR)达81%,完全缓解率(CR)4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28.6个月。2020年ASH年会公布的3年随访数据显示,预测的36个月持续缓解率为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2个月。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ELEVATE-TN试验纳入535例初治CLL患者,阿卡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组3年PFS率达93%,总生存率(OS)94%,显著优于化疗组(PFS 27.8个月,OS 82%)。对于高危亚组(del(17p)/TP53突变),阿卡替尼组3年PFS率仍达79%,打破传统化疗的疗效天花板。

  安全性优势:汇总分析显示,阿卡替尼导致停药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仅3%,≥3级出血事件1.5%,显著低于伊布替尼的16%和5%。在老年患者(≥75岁)中,阿卡替尼的治疗中断率仅12%,而伊布替尼为28%。

  阿卡替尼的研发历程揭示了精准医学的进化逻辑:从“粗放治疗”到“个体化控制”,从“生存优先”到“生活质量并重”。随着对B细胞信号通路认知的深入,阿卡替尼有望在早线治疗、生物标志物分层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最终实现B细胞恶性肿瘤的长期控制甚至治愈。

阿卡替尼孟加拉(小).png

  阿卡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选择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1.jpg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