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的演变与现状

作者: 医学编辑王明阳 2025-03-24

  过去十年间,复发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的治疗格局因多种口服靶向药物的问世而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药物涵盖BTK抑制剂(如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泽布替尼以及非共价BTK抑制剂pirtobrutinib)、首创的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PI3K抑制剂(idelalisib和度维利塞),还有单克隆抗体单药及联合治疗方案。当前针对R/R患者的治疗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既往治疗情况。未曾接受过新疗法的患者,多采用基于BTK或BCL2的治疗方案;曾接受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可能转而接受BCL2抑制剂,反之亦然。对BTK抑制剂不耐受但有一定治疗反应的患者,可考虑更换其他BTK抑制剂。接受固定疗程BCL2抑制剂方案且维持缓解12 - 24个月以上的患者,在疾病进展时,基于有限数据,可再次尝试基于BCL2抑制剂的方案。对于“双重难治性”,即在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方案中均出现病情进展的患者,强烈推荐参加临床试验。若无合适临床试验,这类患者可尝试使用PI3K抑制剂,但疗效通常难以持久且毒性较大。对于极高危人群,如里氏转化患者,可考虑将细胞毒性化疗与新药、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疗法相结合。不过,该领域迫切需要创新治疗方法,同时大力鼓励患者参与临床试验。

360截图20221128200905514.jpg

  一、引言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于复发难治性(R/R)CLL患者,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新型口服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治疗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改善R/R CLL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二、治疗药物分类及特点

  (一)BTK抑制剂

  1. 共价BTK抑制剂

  - 依鲁替尼、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等共价BTK抑制剂,通过与BTK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不可逆地抑制BTK活性,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这些药物在R/R CLL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 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依鲁替尼可能导致出血、房颤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耐受性和依从性。

  2. 非共价BTK抑制剂

  - pirtobrutinib作为非共价BTK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与共价BTK抑制剂不同,不与BTK形成共价键,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对共价BTK抑制剂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pirtobrutinib可能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目前相关研究正在探索其在R/R CLL治疗中的最佳应用方式和疗效。

  (二)BCL2抑制剂

  维奈托克是同类首创的BCL2抑制剂,它能够选择性地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在R/R CLL治疗中,维奈托克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尤其是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然而,使用维奈托克时需密切关注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不良反应,需进行严格的剂量调整和监测。

  (三)PI3K抑制剂

  idelalisib和度维利塞属于PI3K抑制剂,通过抑制PI3K信号通路,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迁移。在R/R CLL治疗中,PI3K抑制剂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较高的毒性,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且治疗反应通常不够持久。

  (四)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或联合其他药物,在R/R CLL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等),通过与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杀伤肿瘤细胞。与靶向药物联合使用时,可增强治疗效果。

  三、基于既往治疗的治疗策略选择

  (一)未接触新疗法患者

  对于此前未接触过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新疗法的R/R CLL患者,基于当前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优先考虑基于BTK或BCL2的治疗方案。具体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症以及疾病特征等因素。例如,对于年龄相对较小、身体状况较好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可选择BTK抑制剂单药治疗;而对于存在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17p缺失等)的高危患者,可能优先考虑BCL2抑制剂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曾接受BTK抑制剂治疗患者

  若患者此前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疾病出现复发或进展,可考虑更换为BCL2抑制剂进行治疗。因为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作用于不同的信号通路,对于对BTK抑制剂耐药的患者,BCL2抑制剂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从而使患者获益。例如,一些患者在接受依鲁替尼治疗一段时间后疾病进展,改用维奈托克联合治疗后,可获得一定的缓解。

  (三)BTK抑制剂不耐受患者

  对于对BTK抑制剂不耐受但对治疗有一定反应的患者,可尝试更换为其他BTK抑制剂。不同的BTK抑制剂在不良反应谱上可能存在差异,如阿卡替尼相比依鲁替尼,在某些不良反应(如房颤)的发生率上可能更低。通过更换BTK抑制剂,有可能在保证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四)接受过BCL2抑制剂治疗患者

  对于接受了固定疗程的基于BCL2抑制剂的方案并维持缓解超过12 - 24个月的患者,在疾病进展时,鉴于目前该领域缺乏强有力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可根据有限的回顾性研究和临床经验,考虑再次使用基于BCL2抑制剂的方案进行治疗。虽然再次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但在一些情况下,部分患者仍可能从中获益。

  四、“双重难治性”患者的治疗

  对于那些“双重难治性”,即在BTK抑制剂和基于BCL2抑制剂的方案中都出现病情进展的患者,由于现有常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临床试验是强烈首选。临床试验可能会探索新的药物组合、新的治疗靶点或新的治疗模式,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潜在的生存获益。若患者无法参加临床试验,可考虑使用PI3K抑制剂进行治疗。然而,如前文所述,PI3K抑制剂存在疗效不持久且毒性高的问题,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极高危人群的治疗

  对于非常高危的人群,如里氏转化患者,疾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目前可考虑将细胞毒性化疗与新药(如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细胞毒性化疗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肿瘤负荷,新药则通过靶向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实现疾病的根治,细胞疗法(如CAR - T细胞治疗等)也在探索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总体而言,该领域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因此强烈鼓励患者参与相关临床试验,以推动治疗手段的创新和发展。

  六、结论

  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患者既往治疗情况、疾病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因素。对于“双重难治性”和极高危患者,临床试验是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未来,期待更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出现,进一步优化R/R CLL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度维利塞.jpg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