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使用米托坦后出现严重神经毒性的病例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4-27

  米托坦作为肾上腺皮质癌(ACC)的标准治疗药物,其神经毒性是限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一例ACC患者使用米托坦后出现严重神经毒性的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机制及处理策略。

  病例资料

  患者为45岁男性,因“右侧肾上腺皮质癌伴肺转移”于2024年6月接受米托坦治疗,初始剂量4g/天,分4次口服。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

headkonmed (15).png

  治疗经过

  剂量递增阶段

  治疗第1个月,患者出现嗜睡、乏力,调整剂量至6g/天。治疗第2个月,出现步态不稳、构音障碍,血药浓度达18mg/L(目标范围14-20mg/L)。

  神经毒性发作

  治疗第3个月,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癫痫发作。脑电图示弥漫性慢波,头颅MRI未见急性病灶。Naranjo评分9分,提示米托坦与神经毒性“肯定相关”。

  药物相关性评估

  排除代谢性脑病、感染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米托坦通过抑制甾醇-O-酰基转移酶1(SOAT1)导致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积累,引发内质网应激及神经元凋亡。

  处理与转归

  药物调整

  暂停米托坦,启动苯妥英钠抗癫痫治疗。待症状缓解后,以2g/天剂量重启治疗,血药浓度维持于12-14mg/L。

  神经功能恢复

  治疗2周后,患者意识转清,构音障碍改善。治疗1个月后,步态基本恢复正常,可独立行走。

  后续管理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10mg/天)降低游离胆固醇水平。随访6个月,未再出现神经毒性症状,血药浓度稳定于12-14mg/L。

  发生机制

  米托坦通过抑制SOAT1导致肾上腺皮质细胞及神经元内胆固醇代谢紊乱,触发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动物实验显示,米托坦可显著增加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率。

  风险因素

  本例患者血药浓度超标,提示药物浓度监测的重要性。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肝肾功能不全及联合使用CYP3A4抑制剂。

  管理策略

  治疗前需评估神经功能,治疗期间每2周监测血药浓度。对于出现神经毒性的患者,应暂停米托坦,并启动抗癫痫治疗。症状缓解后,以低剂量重启治疗,并联合他汀类药物。

  米托坦相关神经毒性需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与个体化治疗管理。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他汀类药物。

米托坦(老挝).jpg

  仑伐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结尾123.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