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巴瑞替尼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
患者为62岁男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每日20支,持续30年)。因对甲氨蝶呤疗效不佳,改用巴瑞替尼(4 mg QD)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第8周,患者出现右下肢肿胀、疼痛,D-二聚体升高至5.2 mg/L(正常值<0.5 mg/L),超声检查确诊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风险因素分析
年龄与基础疾病:
患者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均属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研究显示,RA患者中年龄≥50岁且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者,使用JAK抑制剂后血栓风险增加2.3倍。
糖尿病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血栓形成倾向。
吸烟史:
吸烟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日吸烟≥20支者DVT风险增加1.8倍。烟草中的尼古丁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生成。
药物相关因素:
巴瑞替尼通过抑制JAK1/2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但可能同时抑制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失衡。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显示,JAK抑制剂使用者VTE风险较TNFi组高1.4倍。
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能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因其可引起高凝状态。
疾病活动度:
RA患者高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5.1)与血栓风险增加相关。本例患者治疗前DAS28评分为6.2,提示疾病活动度高。
治疗经过
急性期处理:
立即停用巴瑞替尼,启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60 mg Q12H)抗凝治疗,同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日后复查超声,血栓范围无扩展,改用华法林(目标INR 2.0-3.0)口服,并联合弹力袜治疗。
长期管理:
抗凝治疗持续6个月,期间定期监测INR。
戒烟、控制血糖(HbA1c降至6.8%)、血压(收缩压<140 mmHg),并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预防复发。
替代治疗:
改用托法替布(5 mg BID)联合甲氨蝶呤,因托法替布在RA患者中的VTE风险较巴瑞替尼低40%。
结论与启示
本例提示,高龄、吸烟、合并基础疾病及RA高活动度的患者使用巴瑞替尼时,需严格评估血栓风险。建议治疗前筛查D-二聚体、凝血功能,治疗期间每月监测。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需立即行超声检查,确诊后及时停用JAK抑制剂并启动抗凝治疗。
巴瑞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选择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