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UC患者使用米利珠单抗后黏膜愈合但出现反复感染的病例
患者为65岁女性,确诊溃疡性结肠炎(UC)8年,既往使用美沙拉嗪(4g/d)维持治疗,但2024年3月因急性加重(Mayo评分11分)入院。结肠镜示全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伴浅溃疡形成。因对糖皮质激素及抗TNF药物(英夫利西单抗)不耐受,改用米利珠单抗(300mg,每4周一次)。
治疗经过
诱导缓解期:
第0、2、6周:静脉输注米利珠单抗,联合口服泼尼松(40mg/d)逐步减量。
第12周:Mayo评分降至2分,结肠镜示黏膜愈合(Mayo内镜评分0分),遂停用泼尼松。
维持治疗期:
第24周:患者出现发热(38.5℃)、咳嗽,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胸部CT示右下肺实变。
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静脉滴注14天,症状缓解。
第32周:再次出现发热(39℃)、腹泻(6次/日,黏液脓血便),粪培养示艰难梭菌阳性,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强阳性。
抗感染治疗:万古霉素(125mg,q6h)口服10天,症状缓解。
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年龄: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3倍。
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HbA1c 8.2%),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米利珠单抗可能轻微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但无直接证据表明其增加感染风险。
感染管理策略:
预防性措施: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及灭活流感疫苗。
剂量调整:感染期间暂停米利珠单抗,待感染控制后恢复治疗,剂量不变。
长期监测:每3个月检测血常规、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米利珠单抗通过靶向IL-23p19亚基抑制Th17细胞活化,在诱导UC黏膜愈合方面疗效显著(52周临床缓解率45.4%)。然而,本例患者出现反复感染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免疫抑制叠加效应:患者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TNF药物,可能残留免疫抑制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UC患者本身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米利珠单抗可能进一步影响肠道免疫稳态。
老年患者特殊性:高龄患者T细胞功能衰退,对病原体清除能力下降。
米利珠单抗在UC治疗中可实现黏膜愈合,但需警惕老年患者及合并基础疾病者的感染风险。建议治疗前全面评估免疫状态,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感染指标,必要时联合感染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