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艾德拉尼相关严重肝毒性患者的治疗调整与转归
患者为68岁男性,2024年确诊为复发/难治性CLL,伴17p缺失。既往接受过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因疾病进展改用艾德拉尼(150 mg bid)单药治疗。基线肝功能正常,ALT 25 U/L,AST 30 U/L,总胆红素(TBIL)12 μmol/L。
肝毒性发生经过
早期监测:
治疗第4周,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ALT升至120 U/L,AST 150 U/L,TBIL 25 μmol/L,符合3级肝毒性(CTCAE v5.0)。
超声检查示肝脏回声均匀,无胆管扩张,排除胆道梗阻。
治疗调整:
立即停用艾德拉尼,启动保肝治疗(双环醇50 mg tid + 熊去氧胆酸0.25 g tid)。
每周监测肝功能,第2周ALT升至320 U/L,AST 400 U/L,TBIL 65 μmol/L,提示肝损伤进展。
进一步干预:
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 mg/d,持续5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 mg/d,并逐渐减量。
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1200 mg bid,以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转归与随访
肝功能恢复:
治疗第6周,ALT降至80 U/L,AST 90 U/L,TBIL 20 μmol/L,肝毒性降为1级。
治疗第12周,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ALT 22 U/L,AST 28 U/L,TBIL 10 μmol/L)。
后续治疗选择:
鉴于艾德拉尼相关肝毒性风险,改用泽布替尼(160 mg bid)治疗。
随访6个月,患者未再出现肝毒性,ORR达85%,PFS为8个月。
肝毒性机制:
艾德拉尼通过抑制PI3Kδ信号通路,可能干扰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导致自身免疫性肝损伤。
动物实验显示,PI3Kδ抑制剂可增加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释放(如IL-6、TNF-α)。
管理策略:
基线评估:治疗前需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并排除脂肪肝等基础肝病。
早期干预:一旦出现3级肝毒性,应立即停药并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
替代方案:对于艾德拉尼不耐受患者,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是更安全的选择。
艾德拉尼相关严重肝毒性需高度警惕,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是关键。对于复发/难治性CLL患者,治疗选择需个体化,权衡疗效与安全性。BTK抑制剂在肝毒性风险上显著低于艾德拉尼,可作为替代方案。
艾德拉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仿制药是一种治病的新选择,如需购买,可自行出国就医, “海得康”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有关该药物的详细信息和个性化建议。海得康有着丰富的国际新药动态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服务热线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来获取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