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甲状腺癌患者仑伐替尼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的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 医学编辑陈筱曦 2025-07-24

  患者为一名52岁女性,因颈部肿块伴声音嘶哑就诊,经穿刺活检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伴肺转移(T4aN1bM1)。患者既往无手术史,因肿瘤侵犯气管及血管,无法行根治性切除,遂接受仑伐替尼靶向治疗。

360截图20240124101517681.jpg

  治疗经过

  初始治疗

  患者于2021年3月开始口服仑伐替尼(12 mg/d),治疗前基线评估显示:甲状腺原发灶最大径为4.2 cm,肺转移灶最大径为2.8 cm。

  治疗2个月后复查CT,甲状腺原发灶缩小至2.5 cm,肺转移灶缩小至1.6 cm,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剂量调整与不良反应管理

  治疗第4个月,患者出现3级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遂暂停仑伐替尼1周,并联合氨氯地平(5 mg/d)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后,仑伐替尼剂量减至8 mg/d继续治疗。

  治疗第6个月,患者出现2级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1.2 g),予雷公藤多苷片(20 mg tid)治疗后缓解,未调整仑伐替尼剂量。

  长期随访与疗效维持

  治疗12个月后,甲状腺原发灶最大径缩小至1.1 cm,肺转移灶消失,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

  截至2024年12月(随访36个月),患者持续CR,无新发转移灶,甲状腺功能减退(TSH>10 mIU/L),予左甲状腺素钠(100 μg/d)替代治疗。

  仑伐替尼的抗肿瘤机制

  仑伐替尼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等靶点,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同时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本例中,患者肺转移灶的快速缩小提示仑伐替尼对远处转移灶的显著疗效。

  不良反应管理

  高血压与蛋白尿是仑伐替尼常见不良反应,需通过剂量调整与对症支持治疗控制。本例中,患者通过降压药物及减量治疗,成功维持长期疗效。

  长期生存获益

  研究显示,仑伐替尼治疗DTC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64.8%。本例中,患者随访36个月持续CR,提示仑伐替尼在部分患者中可实现长期疾病控制。

乐伐替尼仑伐替尼孟加拉(小).jpg

  仑伐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购药,可选择出国就医。海得康专注正规海外医疗,帮助中国患者搭建海外医药桥梁!更多药品资讯,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所有内容均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整理发布,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关于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尾图片.jpg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微信客服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