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特药资讯 >>胃癌 >>胃癌药品资讯 >> 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探索,各种治疗方法哪个更好
详细内容

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探索,各种治疗方法哪个更好

时间:2024-07-01     作者:医学编辑陈筱曦   阅读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比标准护理(SOC),评估不同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AGC)二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360截图20240124100321830.jpg

  我们纳入了HER2阴性的晚期胃癌患者,并以4:1的比例将他们随机分配到生物标志物组和对照组。在生物标志物组中,患者根据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接受相应的靶向药物联合紫杉醇治疗。具体来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2+/3+的患者接受泛ERBB抑制剂(阿法替尼)治疗;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丢失或无效的患者接受PIK3Cβ抑制剂(GSK2636771)治疗;而PD-L1+、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不稳定性高或Epstein-Barr病毒相关的病例则接受抗PD-1抑制剂(nivolumab)治疗。对于生物标志物组中无预定义生物标志物的患者(NONE队列)和对照组的患者,他们接受了SOC治疗,即紫杉醇加或不加雷莫芦单抗。研究的主要评估指标是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共纳入了318名患者,其中对照组64名,生物标志物组254名(包括EGFR队列67名,PTEN队列37名,NIVO队列48名,NONE队列102名)。经过中位35个月的随访,我们发现生物标志物组的中位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3.7个月和8.6个月,而对照组则分别为4.0个月和8.7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在EGFR 3+的患者中,相较于SOC,联合使用阿法替尼显示出边际生存获益(PFS为4.0个月对比2.2个月);然而,GSK2636771并未能延长PTEN缺失患者的生存期。另一方面,纳武单抗的加入则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中位OS为12.0个月对比7.6个月)。

  尽管从整体上看,生物标志物组并未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生存率,但本研究证明了基于免疫组化(IHC)的筛选方法和伞形设计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新药有效早期筛选是可行的。这一方法有望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结尾图片.jpg

  “海得康”一直紧密跟踪国际新药的最新进展,并致力于为国内患者提供关于全球已上市药品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请拨打我们的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们的专业团队会为提供详细的咨询。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在用药期间,请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用药情况。如果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