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特药资讯 >>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 Tebentafusp与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及其他全身治疗在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疗效比较
详细内容

Tebentafusp与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及其他全身治疗在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4-12-26     作者:医学编辑陈筱曦   阅读

  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领域拥有多种全身性治疗方案,其中Tebentafusp与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如伊匹单抗联合抗PD-1抗体,已成为主流选择。然而,这些治疗方案之间的相对疗效一直缺乏明确的比较。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当前可用的系统性治疗方案在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的表现,特别聚焦于Tebentafusp与联合ICB的疗效对比。

360截图20240124100935844.jpg

  本研究共纳入了55项独立研究,涉及2682名可评估OS的患者和2258名可评估PFS的患者。在各项治疗方案中,Tebentafusp展现出了最高的中位OS,达到了22.4个月(95%置信区间(CI):19.9-29.6)。相比之下,联合ICB疗法的中位OS为15.7个月(95% CI:14.4-17.9),抗PD-1抗体单药治疗的中位OS为10.9个月(95% CI:9.8-13.4),化疗的中位OS为9.95个月(95% CI:8.9-11.2),靶向治疗的中位OS为8.86个月(95% CI:7.5-10.8),而抗CTLA-4抗体单药治疗的中位OS则为7.8个月(95% CI:6.8-9.3)。在PFS方面,各治疗组的中位PFS相似,范围在2.7个月至3.4个月之间。

  针对Tebentafusp与联合ICB的直接比较,未调整模型中的风险比(HR)为0.641(95% CI:0.449-0.915),表明Tebentafusp在降低死亡风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进一步地,通过群体调整模型进行校正后,HR降低至0.386(95% CI:0.236-0.631),这一结果在使用不同调整方法(如MAIC、2SMAIC和STC)时均保持一致,进一步强化了Tebentafusp的疗效优势。

  尽管Tebentafusp在本研究中展现出了相对于联合ICB及其他全身治疗方案的更佳疗效,但由于研究方法间的近似性以及纳入研究的高度异质性,这些结果需要谨慎解读。

海德康(1).png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得康医学顾问,电话:400-001-9769,海得康官网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仅作为参考意见。用药期间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随时沟通用药情况。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